1948年底,国民党政府在南京的统治已面临严峻考验。局势愈发动荡不安,有人向蒋介石提出建议:不如赶紧将一些珍贵文物运往台湾,确保它们的安全。很快,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签署了迁移文物的批准文件,数以万计的珍宝分三批从南京移至台湾。1949年1月29日,第三批文物由“昆仑号”船只从南京下关起航,正式启程。
虽然三批文物的总数量仅占南京存留文物的四分之一,但它们无疑是其中的精品。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些精美文物的背后,有几块看似不起眼的破旧石头,因飞机超载的原因未能一起被运走,遗留在了大陆。而这些石头,正是如今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的陈仓石鼓,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拥有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陈仓石鼓是由秦国第七任国君秦宣王所铸。每块石鼓的周围,均刻有工匠精心雕刻的文字,记载了秦宣王在猎祭活动中的四言诗。这组诗共有十首,分别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目的在于通过刻石表功,借物传达远古的功绩与历史。这些石鼓被称为“陈仓石鼓”,因为它们最早出土于陈仓石鼓山,位于现今宝鸡市的东南约十里处,周围隔着渭水与古陈仓城遥相对望。
从外观来看,陈仓石鼓虽然没有闪亮的金器或温润的玉器,但它们蕴藏着无价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考古界普遍认为,石鼓上的文字—“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字形介于小篆与大篆之间,笔画雄健苍劲。研究表明,石鼓文不仅为汉字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书法和文字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历史证据。
石鼓文首次被发现于唐代陕西凤翔县,并由韦应物和韩愈等人通过诗歌的形式传播开来,逐渐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提到:“陈仓石鼓”,使得它名声远扬。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仓石鼓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物之一。
这十面石鼓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其出土并传世至今已有1300多年。它的历史沉淀与文物地位,使得其成为了中国“第一文物”。郭沫若先生曾在《石鼓文研究重印言》中指出,石鼓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宝贵实物资料,更为中国古代文学《诗经》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陈仓石鼓还为研究秦史、古地名、古动植物品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证据。尽管这些珍贵文物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灾难和战乱,依然屹立不倒。在唐代安史之乱期间,为了保护石鼓,它们一度被掩埋。直到数十年后,战乱平息,韩愈的朋友才在元和六年间将石鼓重新发掘。韩愈曾为其作《石鼓歌》,为石鼓的再现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然而,五代十国时期,石鼓再度遭遇劫难,部分石鼓遗失。王厚之在《复齐碑录》中记载:“经五代之乱,又复散失,亡其一。”其中有一面石鼓在战乱中消失。北宋时期,梅圣俞曾写诗提到“传至我朝,一鼓亡,九鼓缺剥文失行”,这表明一面石鼓的丢失给历史带来了遗憾。直到1052年,宋仁宗为寻找失散的石鼓重金悬赏,最终将所有九面石鼓找回,最后一面石鼓甚至在凤翔一位屠户家中被发现。该屠户一直将这块石鼓误认为是祖传磨刀石,每天用它磨刀,导致石鼓上面的字迹被磨去大部分。
这些石鼓最终得以完璧归赵,宋仁宗大喜过望,命人在每面石鼓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上金身,并将其搬至开封保存。后来,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相继将其收藏于国子监。抗战爆发后,故宫开始了“文物万里大迁徙”,为了保护文物,许多珍贵文物被转移至四川等地。
1948年底,孙科签发批准文物迁往台湾的文件时,陈仓石鼓也被列入其中。然而,蒋介石等人未能识别这些石鼓的价值,加之飞机超重,这些宝贵的石鼓最终被遗落在四川。若当时这些石鼓被运往台湾,破译其中奥秘,或许会让某些人产生激动的反应。毕竟当年那些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官,曾带走许多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自诩为“华夏正统”。然而,命运似乎早已注定,连这些石鼓也不愿与他们同行。
经过解放战争胜利后的迁移,陈仓石鼓最终回到北京,现藏于故宫。值得一提的是,宝鸡市博物馆现藏有陈仓石鼓的1:1比例仿制品,这些仿品是由马俭先生用精湛技艺还原制作的,极为逼真,完美复原了原作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