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屯土山有三件事迫使他投降曹操,随后他从五关斩六将,单骑千里,最终在古城外遇到了愤怒的张飞。当张飞见到他时,怒不可遏,发出了标志性的怒吼:“你既无义,怎敢面见我!你背叛了兄长,投降了曹操,荣封晋爵。现在,你竟然还想勾结我!今天,我非与你生死决斗不可!”张飞的愤怒并非无缘无故,毛宗岗父子在读到这段时,都表示高度赞赏,他们认为张飞之所以愤怒,是因为关羽的行为,张飞如果在同样的情况下,肯定无法接受这样的背叛。毛宗岗认为,关羽无论如何都是在失去了义气,而张飞才是那个真正理解“义”的人,所以张飞的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你讲义气,我便将你视为二哥;如果你不讲义气,那就别怪我手下无情。
当张飞怒斥完毕,猛地提起他的丈八蛇矛,毫不犹豫地向关羽发起了攻击。关羽迅速反应,灵活地避开了攻击。这一刻,虽然关羽并没有拿起自己的青龙偃月刀进行应战,但也并非出于不愿使用,而是因为此时他空手而立。此时,尽管大家为关羽的赤手空拳捏了一把冷汗,却也意外地注意到了其中的几个细节:如果当时蔡阳没有主动送上“投名状”,这两兄弟可能真的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悲剧。
首先,我们要关注第一个细节:关羽手中没有兵器。关羽见到张飞到来,心中极为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兵器交给了周仓,并迅速策马迎接张飞。关羽为何要交出兵器给周仓?这里的细节正体现了关羽的机智与深思熟虑:自从桃园结义后,三兄弟在一起吃饭、睡觉、共度时光,彼此心意相通,了解极深。毛宗岗能够看出来的细节,关羽自然也能注意到。张飞对于关羽投降曹操这件事心存疑虑,而关羽自己也心生愧疚,尤其是在官渡之战后,关羽亲手斩杀颜良、文丑,令刘备陷入危机,常常回想起那个时刻,都不禁感到后怕——若是袁绍怒火中烧,真的把刘备一举除掉,关羽岂不成了万世罪人?
张飞当时正忙着在芒砀山进行游击作战,每日打探刘备的消息。正是这样的一次侦查,张飞经过古城,偶然间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根据以上描述,张飞应当对关羽和刘备的行踪有所了解。因此,当孙乾粗鲁地要求他去迎接二哥和嫂嫂们时,张飞“听罢,更不回言,随即披挂持矛上马,引一千余人,径出北门。”张飞不仅未迎接二哥,反而全副武装,准备迎战。这一点表明了第二个细节:从张飞的角度来看,关羽是二哥还是叛徒?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张飞此时内心应当是相当矛盾的。他深知二哥降曹可能有不可告人的原因,然而,关羽未能及时逃脱曹操的掌控,甚至为曹操立功斩将,这让张飞难免心生怨恨。张飞的观察力极为敏锐,他一眼就看出了关羽没有携带兵器。所以,在第三个细节中,张飞愤怒地盯着关羽,睁大眼睛,怒吼一声,猛地挥矛刺向关羽,关羽在危急时刻迅速闪避。这一幕让人感到惊讶:即便是吕布这样顶级的武将,如果手无寸铁且毫无准备,也很难避免张飞这突如其来的攻击。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关羽能如此轻松避开这一刺?
张飞的攻击未能命中,反倒停下来开始与关羽争辩,展示出了不同寻常的一面。整部《三国演义》中,张飞说话最多的场景就是在古城下与关羽的争吵。面对吕布时,张飞绝不会这么话多,直接动手。而对关羽,他却显得异常激烈,言辞锋利:“忠臣宁死不辱,大丈夫岂能事二主?”张飞面对关羽时的情绪似乎与面对吕布时截然不同,这种变化令人难以理解。
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争吵后,关羽斩了蔡阳,抓住了叛徒的舌头,并且在审问中得到了真相。此时张飞终于稍微释然,但并没有立刻像电视剧中那样抱着关羽痛哭。相反,他只是带着关羽和嫂嫂们安全进入古城,并单独拜见了甘夫人和糜夫人。张飞虽然表现得冷静,但这也恰恰证明了张飞的情义与深思熟虑。若不是他严厉斥责关羽,二人的隔阂恐怕难以消除。通过这段经历,关羽与张飞之间的误解得以解决,也正是这次对抗,揭开了关羽心结,为两兄弟的和解铺平了道路。
张飞在古城下对关羽的斥责,虽然表面上看似愤怒,但实际上却是在寻找一个解释,而非寻求关羽的性命。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两位兄弟间深厚的情义,以及这段史诗般的“义气”如何在激烈的争执中得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