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安将军是指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位将军。这些将军的职务位列四镇将军,等级高于杂号将军、偏将军等其他官职。虽然四安将军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征讨或镇守边疆,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个职位只是一个荣誉性的称号,往往并不涉及实际的管理或指挥职责。在三国时期,安东将军主要承担着安定东方的任务。其中,东吴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安东将军”:一位是为了救援孙权,另一位则是为抵挡曹魏的侵略而立下赫赫战功。
一、贺齐
贺齐,字公苗,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约生于公元196年。年轻时,贺齐担任会稽郡的官吏,初露头角。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任命贺齐为南部都尉和平东校尉,开始了他在东吴的军旅生涯。建安十三年(208年),贺齐被任命为威武中郎将,受孙权派遣,前往讨伐丹阳郡的黟、歙等地。他成功攻克了黟、歙等地,并且开辟了新的郡治区,把黎阳、休阳、新定三县划出,和黟、歙、始新六县合并,建立了新都郡,并由贺齐担任太守,郡治设在始新县新定里(今淳安县威坪镇)。随后,贺齐在建安十四年另建了郡城(即后人所称的“贺城”或“淳城”),并将郡治迁入该城。
建安十六年(211年),贺齐从新都郡调往吴郡,继续征讨余杭的叛乱,最终析余杭置临水县。建安十八年(213年),他成功平定豫章的叛乱,因此被升为奋武将军。贺齐此后长期在后方处理叛乱,未曾直接参与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激烈战斗。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他随孙权出征合肥,在撤退时,贺齐以三千兵马赶至津南,成功解救孙权免遭魏军的追击。因这次英勇的救援行动,贺齐被升为安东将军,封为山阴侯。吴黄武初年(222年),他又被提拔为后将军,担任徐州牧,并继续为东吴出力。直到黄武六年(227年),贺齐因病去世。
二、徐盛
徐盛,字文向,出生于琅邪莒县(今山东省莒县),具体生卒年不详。早年,他凭借击退黄祖的功勋,升为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派军攻打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东南),徐盛随孙权参与了这一战役。他勇猛果敢,独自带兵上岸,冲向敌军大杀四方,震慑敌军,最终迫使曹军溃败,损失惨重。孙权对徐盛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极为赞赏,史书中有记载称“权大壮之”。
在公元222年(魏黄初三年),刘备军进攻西陵(今湖北夷陵),徐盛率军多次突破刘备阵地,成功攻占多处营寨,为东吴立下赫赫战功。该年秋九月,魏将曹休派遣张辽、臧霸等人从洞口(今江苏)进攻,吕范督领的五军则派徐盛、全琮、孙韶等人以舟船作战。在这场战斗中,徐盛和全琮以少数兵力有效抵挡敌军,令臧霸无法突破防线,最终追击敌军并大获全胜,斩杀了敌方重要将领尹卢,带回了数百名俘虏。
后来,曹仁派遣曹泰再次攻打濡须,徐盛等人再度迎战,成功击退了魏军的进攻。因战功卓著,徐盛被封为安东将军,封为芜湖侯。公元224年(吴黄武三年),魏文帝曹丕率领大军南下,试图渡过长江。徐盛献计,在建业周围的百里范围内设立防线,利用篱笆、假楼和稻草人等设置迷惑敌军,同时在江面布置浮船进行防守,最终成功阻止了魏军的渡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