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改元洪武,宣布恢复汉家天下,将历经战乱的中原再次统一,开启了明朝的盛世征程。
这位洪武大帝的背景可谓平凡甚至卑微,他的身世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可以说是最为底层的。正是因为曾经贫苦的经历,朱元璋对官员的态度有了天生的怀疑和警惕,甚至在即位后,面对手下的官员,他也始终保留着一种戒心。即使大明的所有官员都是为他效力,他依旧看这些人心生怀疑。
“元朝的官员和我大明的官员不都是官吗?官员怎会不贪呢?”朱元璋常常这样思考,“我小时候都被你们欺负过,难道我会忘记吗?”
怀着这种天生的不信任,朱元璋在即位后的洪武年间,便开始了他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改革,甚至对于每一枚铜钱的铸造,都严格要求。他通过巧妙的“阳谋”手段,终于让那些贪污的官员在钱币问题上无计可施。
“以前他们可能贪污了铜钱,但现在我可有办法对付你们,不要让我知道,否则,剥皮揎草大礼包等着你们!”
在古代,新的朝代建立后,涉及到的改革绝不仅仅是发布一纸命令那么简单。朝代的更替,除了国号、年号、历法、建制等方面的调整,连货币制度的改动也是重中之重。作为一位新帝,朱元璋显然意识到货币改革的重要性,因此在明朝成立之后,货币体系的重建便成为他要亲自考虑的重点。
自汉朝以来,历朝流通的铜钱大多是圆形的,俗称“元宝”,并且根据不同的年号来命名。例如,西夏朝的铜钱就叫做“贞观元宝”,这与唐朝年号“贞观”相同,但实际上并无关联。而当朱元璋登基后,计划将新钱命名为“洪武元宝”,然而,由于“元”字的避讳,加之他所推翻的正是元朝,朱元璋最终决定不再使用“元宝”这一名称,改为“通宝”来象征新的朝代。
如此,朱元璋的“洪武通宝”便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组织铸造工作,朱元璋将铸币任务交由工部管理,并在南京设立了“宝源局”,各地也设有分厂“宝泉局”,负责铜钱的铸造。
当首批“洪武通宝”诞生时,朱元璋心中无疑是百感交集,握着这些新钱,他可能会不禁回想起自己贫困的童年。如果当时能拥有如此铜钱,或许他的家人就不会忍受饥寒交迫,也许他也不再是那个贫困的农民,而是一个有着更好命运的普通百姓。
然而,当这些铜钱开始流通后,朱元璋并未就此满足,他继续加强对国家经济的管理,直到第二年,他审阅了户部的财务报告时,眉头紧锁。
“好啊,我的大明果然不负我期望,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创造了如此多的财富!看来,应该恭喜我的大臣们!”
然而,从一份“财报”中,朱元璋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铜矿稀缺,经过重复利用旧钱,年产的铜钱量依然有限,可财务报告却显示,明朝的铜钱数量远远超出预期。
朱元璋迅速意识到其中的蹊跷,心中顿时升起了疑虑,甚至产生了“斩草除根”的决心。
“洪武通宝”共有五种面值,分别是一钱、两钱、三钱、五钱和一两,而由于铜矿稀缺,这些钱并非完全由铜铸成,而是铜与铅等金属的合金。正常情况下,铜铅合金中,铜的含量应当高于铅,但朱元璋手中的钱却色泽发黑,质地软弱,显然是铅含量过高,这明显是有人在铸钱时做了手脚,欺骗了他。
而这背后的问题并不简单——不光是铸币工厂的材料贪污,连应该交付的钱都在私下里偷偷拿走,这让朱元璋感到愤怒。
他决定彻底查明真相。为了杜绝进一步的伪造和贪污,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令各地铸币厂使用新模具,这些模具在每枚铜钱的背面,刻上了各个铸币厂所在省份的简称。这样一来,所有铜钱都可以追溯来源,假币问题也迎刃而解。
“以后谁敢做假,那就直接找他问罪!”朱元璋高声命令,借此一举彻底铲除了铜钱市场中的腐败现象。
不仅仅是在铜钱上,朱元璋对官员的贪污也展开了高压式打击。洪武八年(1375年),他在审查各地税务账册时,发现一些账本上有空白页,竟然还盖有印章。这一发现,揭露出了一场巨大的腐败案。原来,一些地方官员为了隐匿损耗,常常提前盖章,利用这个漏洞为自己谋取私利。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迅速下令追究责任,相关官员无一幸免。
有一位名叫郑士利的学者曾因支持此事被牵连,在上书中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朱元璋并不听取这些意见,仍然严厉惩处了涉及此事的官员。
通过这一系列的反腐斗争,朱元璋展示了他治国理政的强硬手段,他不惜通过严苛的手段来维护朝廷的纪律,确保大明政权的长治久安。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并非只是简单的权谋,而是通过精细的制度设计和高压的反腐手段,铲除腐败,让大明的官员始终处于一种战战兢兢的高压状态。这个体制也塑造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使得明朝成为了一个令百姓有安定感,令贪官心惊胆战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