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暂治
大中暂治,亦称为“大中之治”,是指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政治治绩。唐宣宗执政期间,以勤俭治国、关爱百姓、减轻税赋、重视人才选拔等措施,推动了国家的繁荣。特别是在他所发动的“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的军事行动中,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恢复了大唐的荣光,使国家国力逐渐恢复。然而,在唐宣宗去世后,唐懿宗继位,未能维持住宣宗时代的治世局面,反而沉溺于奢靡生活,放纵权臣,导致唐朝走向衰退,国家命运急转直下。
一
李漼(833年—873年),即唐懿宗,唐宣宗长子,母亲是晁氏。唐宣宗即位后,将李漼封为郓王。由于唐宣宗偏爱第四子李滋,曾有立李滋为太子的打算,但李漼年龄较大,问题迟迟未决。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唐宣宗病逝,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伪造诏令,立李漼为太子。唐宣宗安葬后,李漼于次年正式登基,改元“咸通”。
李漼即位的合法性受到了一定争议,而他的治国表现更让人失望。唐懿宗上任后,共任命了21位宰相,其中令狐绹、白敏中、萧邺等人或无能为力,或腐化无能。唐懿宗自己对朝政漠不关心,而宰相们也因权力过大,导致朝政腐化。此时,唐宣宗时期所开创的“大中之治”岌岌可危。尤其是在一些宰相的表现中,比如杜悰,这位宰相名为杜佑之孙,资历显赫,但无实才,只会享乐,外界称其为“秃角犀”,大多虚设职务,甚至让整个朝政陷入混乱。这种局面必然加速了唐朝衰退的进程。
二
唐懿宗的个人品行也极为不堪。他沉迷于奢华宴乐,忽视朝政事务,完全丧失了国君应有的责任感。据《旧唐书》等历史记载,唐懿宗每天都有宴会,三日一大宴,宫中聚集的乐工与舞伶不断表演。无论是饮酒作乐还是外出游幸,他总带着这些表演者,日复一日,导致国力大大消耗。而唐朝此时已不再是盛世的贞观、开元时期,财政支出已逐渐超出了国力的承受范围。
更为极端的是,唐懿宗异常爱慕虚荣,他不断为自己加尊号。即位第三年,朝臣上谥号“睿文明圣孝德皇帝”,而唐懿宗觉得不过瘾,又自行增加了12个字的尊号:“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在唐朝历史上,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其他皇帝并没有在生前加尊号,通常也仅是四到六个字。唐懿宗的虚荣心愈发膨胀,这也导致了朝廷中一批拍马溜须的官员升迁,而真正有才能的能臣却遭到冷落。
三
许多历史学者认为,李漼的治国方式不仅宠信宦官,还依赖了不堪的宰相,如路岩和韦保衡等,这导致了朝廷内外的腐败现象愈加严重。李漼放任权臣专权,任由他们贬逐忠良官员。地方上,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等地纷纷爆发动乱,百姓困苦,吏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唐懿宗对这种局势视若无睹,反而专注于名利,追求虚荣。国家的政治腐化和人民的不满日益加剧,矛盾不断加深,社会动荡不安。
873年7月16日,唐懿宗病情加剧,已处于无法挽回的境地。三天后,唐懿宗在咸宁殿去世,年仅41岁。根据史籍记载,他的谥号是“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葬于陕西富平的简陵。这位曾经的皇帝最终未能为唐朝带来持久的安定,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