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详细讲述了三国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官渡之战、淮南三叛以及北方游牧骑兵的战斗。今天,我们将转向一个新的话题,讨论刘备在三国时期的兵力问题。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蜀汉政权是三大势力中最弱的一方。然而,作者认为,在刘备政权最盛时期,其军事实力甚至超过了孙权集团。那么,在鼎盛时期,刘备的军队究竟有多少人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刘备的崛起历程。与曹操和孙权这两位早期成名的对手不同,刘备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的英雄。起初,刘备并未得到太多资源和支持,他的起步并不顺利。尤其是在北方的争霸战中,他经常遭遇曹操的打击,无论是在幽州、冀州还是徐州,刘备都没有取得过大的胜利。在这段时间里,刘备的力量远不如曹操、袁绍,甚至不如公孙瓒。
当刘备在北方找不到立足之地时,他选择投靠了当时控制荆州的刘表。在《三国演义》中常提到荆州有九个郡,实际上,荆州只有七个郡,分别是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武陵郡、南阳郡。荆州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坐拥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西临三峡,东接九江,得天独厚的水源和土地条件使得这里的粮食生产非常丰盈,非常适合安置兵力。
此外,荆州四周山脉环绕,长江天险的天然屏障使得这里非常容易防守而且难以攻破,成为刘备发展的理想基地。荆州的首府襄阳更是一个战略要地,向西可以进军益州,向东可以攻打合肥。若能控制合肥,沿着长江向东进军,就能逐步吞并江东,最终形成与曹操争霸的局面。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隆中对战略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如果刘备成功控制了荆州、益州和江南,足以与曹操分庭抗礼,甚至形成南北朝的局面。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的扩张便一直围绕这一战略展开。当曹操退兵北方,开始专注于修养生息并平定西北的马超势力时,刘备趁机发展。
那么,赤壁之战后,荆州的格局如何呢?曹操虽然败退,但依旧控制着南阳郡和江夏郡的一部分,孙权集团则占据了江夏郡的另一半。而刘备集团则迅速扩展,掌握了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武陵郡和南郡等大片土地,特别是南郡,它在长江上游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控制南郡意味着把握了长江的咽喉。
刘备集团不仅没有与北方的曹操抗衡的能力,但随着地盘的扩大,其军力大增,自保已无问题。刘备的最大问题是,受限于地理与力量,无法与曹操、孙权这两股强大的力量竞争。尤其是孙权已经占领了南方的交州,即今天的广东、广西地区。于是,刘备的目标转向了西部的益州。
刘璋所控制的益州,主动邀请刘备入川,这是刘璋的一种策略。他希望刘备能够帮助他抵御张鲁的进攻,同时也能在防御曹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刘璋的邀请虽有目的,但更多的是依赖刘备的强大实力,来保卫益州。刘备入川后,不仅迅速收买了人心,还巧妙地通过一系列政治与军事手段巩固了自己的位置。
公元214年,经过三年的艰苦战争,刘备终于击败了刘璋,控制了益州的大部分地区。根据《三国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刘璋最初有五万多兵力,虽然战争中损失惨重,但刘备收编了大部分残余军力,使得刘备的总兵力迅速上升,至少已达到10万以上。
然而,刘备的扩张也使得他与孙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为了避免与孙权爆发直接冲突,刘备决定将一些地理位置相对不重要的地区,如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割让给孙权(其中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孙权占领)。但战略要地南郡和武陵郡等仍然牢牢控制在刘备手中。到了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的大决战中,成功击败曹操,取得了震撼性的胜利。
此时,刘备集团的军力进入了鼎盛时期。那么,刘备的军队究竟有多少呢?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关羽在襄樊之战时带领了约三万主力部队。此外,由于担心孙权的威胁,关羽至少需要留下一万多兵力驻守荆州,防止东吴的进攻。由此可以推测,刘备在荆州的驻军总数大约在4万至5万之间。
汉中地区是关键的战略要地,刘备命令魏延带领约一万多兵力驻守此地,防止曹魏的反攻。除了荆州和汉中,刘备在益州的驻军也不少,总数至少在8万以上。根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的记载,刘备在多个险要地点设立了五十多个军营,显示出其军力的广泛分布。陆逊在大破刘备时,斩杀了刘备的八万大军,足以证明刘备鼎盛时期的军力。
综合以上情况,刘备的军队总数在鼎盛时期,至少有15万以上。有学者认为,可能达到17万、18万,特别是在准备反击南蛮部落时,刘备还需要维持一部分预备兵力。因此,在最强盛时期,刘备的整体军力,甚至有可能超过孙权集团,成为曹操的主要对手。
然而,刘备的巅峰期很短暂。随着荆州的丧失和关羽的死亡,刘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特别是在夷陵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大部分主力都付诸东流。经过几次重大战略失败,刘备集团迅速衰弱。到公元223年,刘备去世时,蜀汉的军事力量已经大幅缩水,所剩的军力仅有六七万。蜀汉进入了最为脆弱的时期,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刘备去世时,蜀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