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这一庙号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体系中极为常见,通常用于开国皇帝的称谓,如太祖或高祖。在中国历史上,第二代统治者的庙号多被定为“太宗”,因此,历史上的太宗庙号众多且涵盖了多个著名的皇帝,如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元太宗以及清太宗等,他们各自的统治风格和业绩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的皇帝中,也曾有一位被冠以太宗庙号的皇帝,但最终却使其失去了这一称谓。明太宗朱棣并不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而是朱元璋所指定的孙子朱允炆,即历史上的建文帝。按照顺理,建文帝本有可能获得太宗庙号,但他短暂的统治便被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推翻,这场权力斗争便是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即位后,极力否认与侄子的亲属关系,甚至将建文帝在位的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这样一来,建文帝便失去了庙号的机会。庙号是皇帝去世后在太庙中立室供奉时为其特别命名的,朱棣出于种种原因,自然不会为当时的侄子给予庙号和谥号。因此,后世多称呼建文帝以他的年号,而非庙号。
朱棣去世后,官方授予了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而他的庙号则为明太宗。此时一切看似正常,他的后代亲属似乎并没有对庙号的传承产生质疑或竞争。
然而,当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登基时,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朱厚熜原本只是一个地方藩王,本无权登基为帝,但因无儿无女,继承问题变得棘手,只能让堂弟接任。在成为皇帝后,朱厚熜心中萌发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并让其享有太庙荣光的念头。为此,他与大臣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