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重温了《王牌对王牌》第七季,其中刘涛的一句话引起了小编的关注。当主持人询问嘉宾对宋朝的印象时,刘涛提到,宋朝的士兵是按身高发薪的。小编听后感到相当惊讶,心想,怎么会有如此特别的制度?这与宋朝的积弱是否有关呢?带着好奇心,小编查阅了一些资料,才弄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在古代,士兵的薪水并不像现代军人那样标准化。现如今,军人入伍或复员都有一定的薪水和待遇,而古代的士兵则没有这么优厚的条件。他们是否能领到薪水,往往取决于当时的募兵制度。
古代的募兵制度种类繁多,其中之一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全民皆兵制。在那个时代,每个成年男子都有兵役义务,一旦诸侯下令征兵,无论你是士、农、工商中的哪一类,都必须服兵役。虽然如此,军队的核心成员多为贵族子弟,平民和奴隶则充当了士兵的主要角色,甚至充当炮灰。
进入秦汉时期,实施了较为正规的征兵制。按照这一制度,男子在二十岁到五十六岁之间必须在官府登记,并且每个适龄男子一生要服兵役两次,每次为期一年。在此期间,士兵除了获得基本的口粮外,其他如衣物、武器等都需自理,更不必奢望会有任何薪水。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一份秦军士兵家书木牍,记载了一名士兵在给家人写信时,向他们求购军衣的故事,显示了当时军人的贫困和艰苦。
到了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所谓世兵制,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军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在得到赦免后才能恢复平民身份。
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则是由各地的地主招募私人家兵组成的地方武装,这样的制度在当时强化了地方割据现象,为后来唐朝藩镇的割据埋下了伏笔。
唐末至宋代的募兵制则是一种主动招募士兵而非强制征召的制度。这要求兵员自愿应征,而为了吸引兵员,朝廷必须提供一定的待遇,从而产生了薪水的发放。元朝则采用了部落兵制,结合了全民皆兵制和府兵制,部落男子从十五岁到七十岁都要服兵役,战时骑马作战,平时则归“府”。
明代的卫所制则是一种结合了世兵制和府兵制的制度,士兵通过世袭来担当军职,平时在家屯田或驻防,战时则由朝廷召集出征。然而,明朝中后期的卫所制败坏,使得军户的生活异常困苦。
到了清朝,实施了类似元朝的部落兵制,士兵在平时是普通百姓,战时则征召为兵。与元朝不同的是,清朝的旗兵中也有汉人组成,尤其是完全由汉人组成的“绿旗军”。
纵观这些古代的征兵制度,除了后期的募兵制和卫所制,其他大部分时间士兵是没有薪水的,甚至还需要自备粮草、武器和甲胄。士兵的收入往往来自于战利品,或者他们在平时下马为民所得。
明朝的卫所制度虽然为士兵提供了薪水,但随着明朝中期的衰败,卫所制度也逐渐败坏,军户的生活变得困苦。相比之下,宋代的士兵待遇相对较好。宋朝的士兵在战斗之外,如果生病或年老,仍能得到宋廷的供养。虽然这种制度带来了较重的财政负担,但这也是宋朝积弱的一个原因。
提到宋朝的积弱,大家都知道这与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兴起密切相关。但实际上,宋朝的制度,特别是赵匡胤和赵光义所制定的家法,也对国家的衰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赵匡胤创立北宋后,为了防止唐末五代时期军权过重的局面,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剥夺了开国武将的兵权,确立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使得武将的地位逐渐下降。同时,宋朝实施了“更戍制”,即军队的将领定期轮换,士兵也经常更换,这样的措施虽然确保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但却导致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尴尬局面。
有史家曾提到赵光义北伐燕云失败时,军中将士不知如何指挥,士兵和将领之间的配合问题也暴露无遗,导致了战败。
此外,宋朝的募兵制对其财政也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在这个制度下,兵员主要来自贫困的流民和地痞,兵员素质普遍较低,难以与北方的强兵抗衡。
在宋朝,身高成为了征兵的一个重要标准。赵匡胤通过选择强壮高大的士兵作为“兵样”,以此为标准来招募兵士。为了确保士兵的身体素质,各地募兵站以身高为标准,只有达到一定身高的男子才能被选入军队。宋朝时,甚至传言“南兵”质量较差,主要是因为南方的士兵普遍身高较矮,这也成为了宋朝兵员素质差的一个原因。
宋仁宗时,按身高发放军饷成为了一种制度。身高达到五尺八寸以上的士兵月薪一千文,五尺七寸以上为七百文,五尺六寸以上则为五百文。身高成为衡量士兵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这种做法不仅让士兵有了固定的薪水,也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