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年,李渊在得知杨广被杀的消息后,于长安登基称帝,建立了大唐,年号武德。与此同时,他还加封了一批重要的开国功臣,这些人被称为“太原元谋功臣”。在这十七位功臣中,只有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获得了免死两次的特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刘文静在仅仅一年后就被李渊处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开国元勋
刘文静,陕西武功人,父亲死于王事,因此继承了父亲的仪同三司职务。刘文静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人物,长相英俊,才学出众,且“倜傥多权略”,有着远见卓识。然而,他的仕途却不尽如人意。隋朝末年,他仅担任了晋阳令一职,仕途显得有些局限。在这段时间里,刘文静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二人迅速成为了挚友。由于与李密有姻亲关系,刘文静曾一度被关押入狱。
当李世民得知刘文静的困境后,亲自前去探视,两人在监狱中长谈。刘文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局势,并劝说李世民起兵反抗隋朝。刘文静随后参与了晋阳起义的策划工作。李渊起兵后,刘文静被任命为军司马,并提出了改变旗帜以彰显正义之举,同时主张联合突厥来增强兵力。作为使者,刘文静前往突厥,获得了突厥可汗的支持。在随后的关中战役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活捉了屈突通。
二、陷入党争
唐朝建立后,刘文静被任命为纳言,成为朝中仅次于裴寂的重要人物。虽然刘文静和裴寂曾是好朋友,但随着地位的变化,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刘文静的功劳和能力远超裴寂,但在官职上却始终低于裴寂,这让他心中不平。在朝廷的廷议上,刘文静和裴寂经常发生激烈的争执,“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
有一次,刘文静与弟弟刘文起饮酒时愤慨地说道:“必当斩裴寂耳!”此后,刘家多次发生一些奇异事件,令刘文起非常担忧。他甚至召来巫师以求平安,并进行厌胜的仪式。刘文静的侧室得知此事后,将这一情况举报给了当局。李渊随后命人进行调查,刘文静承认自己确实有不满情绪,但坚决否认有进行巫蛊之事,或图谋反叛。
三、权力之争
然而,李渊在听闻刘文静的供述后却直言不讳:“文静此言,反明白矣。”李渊显然将刘文静的言辞视为谋反之举,虽然此举未必有事实依据。宰相李纲和萧瑀等人都认为刘文静并未有反叛之意,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不过是心中有些不满,绝无谋反之意。但裴寂却认为刘文静“才略出众,但性格粗暴,常言过激,心中积怨,言辞反叛”,他坚信刘文静有作乱之心。最终,李渊下令处决刘文静。临刑时,刘文静冷静地说:“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从表面看,刘文静的死似乎与裴寂有关,但事情的根本并非如此。刘文静不仅是朝中的重臣,还是李世民的亲信,而裴寂虽无才干,却是李渊的亲信。李渊所选的继承人是李建成,而李世民对权力的觊觎让李渊感到威胁。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李渊决定打压李世民,而刘文静成为了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直到贞观三年,李世民才将裴寂罢免,并流放他至边疆,同时恢复了刘文静的官职,这一切都显得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