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对于血统的崇拜依旧牢牢扎根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几乎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物特征之一。血脉的传承,仿佛一种原始的力量,跨越了千百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在世代之间流淌。
在甘肃平凉泾川的这片土地上,隐藏着一支完颜家族,他们对祖先金兀术怀有深深的敬仰和自豪。这个家族,承载着金兀术的血脉,已经延续了八百多年,纵使岁月流转,这份血统的传承与崇敬依旧未曾消减。金兀术不仅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精神的根基。
如今,这个完颜家族依旧保持着一种封闭的态度,坚决回避在公共场合谈论历史人物岳飞,更不愿聆听任何关于《说岳全传》之类的评论和评述。在他们心中,金兀术的血脉与荣耀是家族的象征与尊严,其他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似乎都无法与之相比,甚至无视于外界的讨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那片辽阔而寒冷的东北大地,历史的长河缓慢流淌。公元1115年,女真族的杰出领袖完颜阿骨打带领族人建立了金朝,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为金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也让完颜这一姓氏成为了对血统至高无上的象征。完颜一词,在女真语中是“王”的意思,象征着部族的领导者,带着对血统的崇高敬意,显现出对领袖身份的尊重和传承。这个姓氏与汉语中的“王”字发音相近,学者推测,这与汉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或许女真族借此表达对“王”的敬仰。
在这个完颜家族的族谱中,金兀术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金兀术,原名完颜宗弼,生于金朝的开国时期。他是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庶长子,母亲为元妃乌古论氏。金兀术身世复杂,有许多异母兄弟,由于排行老四,民间常称他为“四太子”。他的成长和一生发生在波澜壮阔的乱世中,见证了金朝崛起的风雨与北方统一的艰难岁月,也亲历了金朝灭辽的盛大战争。
金兀术一生的辉煌,源自他在这个动荡时代展现出的军事与政治才能。他不仅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取得了诸多显赫战功,还在政坛上屡次高升,成为金朝初期最为重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尤其在1130年九月,他在陕西富平的战役中,与宋朝宣抚使张浚展开对决,巧妙运用心战术,成功招抚了陕西地区的四十多个州县,为金朝的西北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他还平定了泾源和熙河,战功卓著,迅速跻身金朝军政高层,成为西北地区的最高统帅。
金兀术的政治生涯一直在不断攀升,他先后担任了金朝右元帅、沈王、太保、太师等重要职务,掌控了三省的政务,并继续担任都元帅,权力之大,名声赫赫。他凭借出色的能力和对金朝制度的深刻理解,成为了金朝的权力中枢,成就了不朽的政治与军事双重声誉。
然而,金兀术的辉煌背后也隐藏着沉重的代价。他不仅凭借自身的才能取得成功,更是因为坚定支持金熙宗进行封建化改革,才获得了如此重用。1148年,金熙宗甚至在《太祖实录》中特别提及金兀术,祈祷他能早日恢复健康。但无论多么努力,命运的轮回始终无法抗拒。金兀术经过多年的征战,身心疲惫,最终未能挺过疾病的摧残。虽然他未能见证燕京的建设,仍未迁入这座金国新都,但他在尚未迁都前因病去世,遗体最终安葬于河南。金兀术的离世让整个金朝都陷入了失落,他的忠诚与才干永远停留在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
在甘肃泾川的山野之间,金兀术的后代依旧守护着祖先的陵墓。这片土地虽然并不像东北那般巍峨雄伟,但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找到了归属与安宁。完颜亨,金兀术的后裔,继承了家族的荣耀,在战场上再次立下赫赫战功,获得金熙宗的封赏。他的生命与家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然而,随着金朝内部的政治斗争日益加剧,完颜亨最终在1154年遭遇了政治清洗,死于海陵王完颜亮的谋害,他和妻子的遗体也被安葬在泾川县,金兀术的封地。
完颜亨的悲剧并未结束,随着朝廷的风云变幻,他的亲族也未能幸免。为了保护家族的安危,他们被派往泾川继续守护家族的历史遗迹,作为对过去的纪念与责任。
时光流转,2002年5月,一则新闻突然出现在《甘肃日报》上,标题为《金兀术后裔不看岳飞传,甘肃还有个完颜部落》,引起了历史学者高云凌的极大关注。高云凌深入泾川调查,发现了这个世代传承金兀术血脉的家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4年,阿城市的考察团也深入西北,跨越秦岭,来到泾川,找到了这个家族的后裔,逐渐揭开了尘封的历史篇章。
在随后的金源文化节上,完颜小英和完颜怀绪两位家族后代,承载着八百多年的家族期许,毅然返回东北阿城,走过历史的足迹。站在月光下,他们仿佛是历史的使者,传递着金兀术家族的荣光和使命。
泾川,这片被历史遗忘的土地,终于重新散发出它的光芒。当这一切被揭开,它不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而是完颜家族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鲜活篇章。在这段重新翻开的历史中,完颜小英和完颜怀绪的故事如同星光般点亮了家族的荣耀,唤醒了曾经沉寂的记忆。
完颜家族传承至今,虽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但依然坚守着古老的族规,这些传统规定在现代社会中看似仍有其智慧所在,像是禁止族内通婚这样的规则,得到了历史的验证。然而,有些族规也让人思考,像是严禁非家族成员进入家族祠堂的规定,是否过于封闭,远离了最初的信仰,变成了一种不必要的隔阂?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们对岳飞的排斥与对《岳飞传》的抗拒。如此的历史误读,无疑影响了他们的观念认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固守了一种狭隘的思维。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偏执的历史观可能会产生更深远的负面影响。
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一,始终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中延续。无论是汉族还是女真族,寻根问祖的情感都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尽管这两个民族曾在历史上有过一些矛盾和冲突,但我们仍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民族能够放下成见,超越历史的纠纷,携手前行,在新时代的旗帜下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