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惠州,大家常常提到“岭东雄郡”这个美誉,甚至会引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它:“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不过,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惠州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它的行政区划如何变迁。即使是对惠州历史有些了解的人,一看到这块土地上频繁变动的行政区划和地名时,恐怕也会感到困惑和头大,简直是历史上的“乱象”,让文字也难以清晰表达。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惠州的历史沿革,我将尽量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把它梳理一遍。
惠城、惠阳、惠东、博罗、龙门,这几个地名,哪个最早出现呢?毫无疑问,最早出现的应该是博罗。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追溯到古代,尤其是传说中的缚娄古国。据《吕氏春秋》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这是惠州这块地方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缚娄古国是春秋时期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位于今广东省惠州、博罗一带。
至于这个缚娄古国的消失,有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在秦始皇南征中被灭亡的。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的南征大军征服岭南,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行政机构。惠州所在的地方归属于南海郡管辖。
南海郡的管辖范围可不小,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南海郡的管辖范围。南海郡因临近南海而得名,治所在番禺(今广州市)。虽然郡名叫“南海”,但它并不包括今天佛山市的南海区。南海郡最初设立时,管辖的区域包括番禺、四会、傅罗(今博罗)、龙川等四个县。因此,傅罗县可以被看作是博罗县的前身,而且缚娄、傅罗、博罗这三个名字其实具有继承关系。
那么,当时傅罗县的面积有多大呢?其实,傅罗县的范围非常广泛,甚至比今天的惠州市要大得多。它不仅涵盖了今天的惠城、惠阳、惠东、博罗、龙门、大亚湾等地,还包括了东莞、深圳、新丰(今韶关)、汕尾的海陆丰等地。毕竟,在当时,整个广东省的行政区划仅有四个县。
随着秦朝的灭亡,南征大军的主帅任嚣病危,副帅赵佗接管了南海郡。任嚣死后,赵佗起兵隔绝五岭通往中原的道路,最终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越国,并自称“南越武王”。赵佗一生非常长寿,活到了103岁,位于南越国超过70年,直到汉武帝即位后才去世。赵佗死后,他的子孙继续担任南越王。然而,公元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武帝所灭,傅罗县的区划一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时光流转,进入晋朝时期。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在编修地理志时,傅罗县被改为博罗县,依旧归南海郡管辖。因此,博罗县作为一个地名正式出现了,这比循州总管府要早300年,比惠州这个名称的出现还早700多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博罗县的管辖区域已经无法满足地方需求,于是进行了一次区划调整。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博罗县划出了三个新县:海丰县、欣乐县和怀安县,这三个新县依然隶属于南海郡。再接下来,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又从博罗县划出两个新县,设立了新丰县和罗阳县,依然隶属于南海郡。此时,罗阳这个地名便开始出现在历史上。
随着县级行政区域的增加,南海郡显然难以继续承担这么多县的管理职责。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将南海郡划分出一个新的行政区——梁化郡,治所设在今天的惠东梁化一带。梁化郡成为惠州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区划之一。与此同时,博罗县的县治迁到了今天的博罗县城罗阳镇,依然隶属于南海郡管辖。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废除了梁化郡,设立了循州(今惠州),并在今天的桥西中山公园设立总管府,正式开启了惠州一千多年的建城历史。
再往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循州被拆分为循州和祯州两个州,循州的治所迁至长东(今五华县),而原先的循州治所改为祯州的治所,祯州辖区包括善、博罗、海丰、河源等四个县,大致相当于今天惠阳的范围。直到1020年,祯州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字,改为惠州,这样惠州正式作为地名出现在历史中。
惠州的历史悠久,地名的演变复杂,正是这段历史为今天的惠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