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许多勇敢且战斗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涌现出来,如梁兴初、秦基伟、温玉成、傅崇碧等。相比其他将领,傅崇碧的背景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虽然其他指挥员大多长期从事军事指挥,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傅崇碧的经历则不同。他虽然一直在一线部队工作,但主要从事的是政治工作,转型为军事指挥员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尽管他在部队中工作多年,但独立指挥作战的机会并不多。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傅崇碧从原64军副政委调任为63军军长,参与了朝鲜战场的战斗。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63军表现出色,尤其是在第五次战役后期,他接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保卫铁原,并为铁原的物资和人员转移争取宝贵的时间。铁原阻击战被认为是一次艰苦而异常严峻的战斗,虽然结果难以预料,但关键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阻止敌军进攻,为铁原及第三兵团的撤退争取到至少半个月的时间。
63军原隶属于晋察冀军区,面对装备精良且人数占优的敌人,部队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战术,成功地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一个营甚至顶住了敌人的四天三夜的猛攻。战斗刚开始时,许多人对于傅崇碧能否成功指挥这样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心存疑虑。毕竟,傅崇碧并非专业的军事指挥员,且之前并没有经历过许多重大战役。然而,尽管如此,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彭德怀总司令坚持让傅崇碧继续指挥,并且亲自通过电线保持与前线的联系。
无论前方的挑战多么严峻,傅崇碧和63军依旧坚守使命,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铁原阻击战不仅是63军建军以来最为惨烈、最持久的战斗,也是他们在面对极度困难时,展现出的卓越勇气和战斗力的象征。
战斗结束后,无论是志愿军19兵团的首长,还是志愿军总部的指挥官,都对傅崇碧的军事才能给予了极高评价。杨得志作为志愿军19兵团的首任司令员,在解放战争期间便与傅崇碧有过合作。傅崇碧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旅政委、军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并未直接担任过纵队司令员或军长等职务。因此,杨得志对于傅崇碧的指挥能力并不完全了解。然而,在铁原阻击战中,傅崇碧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和应变能力,得到了杨得志的充分认可。战后,杨得志调任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接任19兵团司令员,傅崇碧继续在韩先楚的领导下,发挥出色。
韩先楚不仅是一位非常敬重能打硬仗的将领,而且在重伤归国后,他依旧坚持重返前线。韩先楚对傅崇碧的关心体现在每次他回到军部后,都会发电报给傅崇碧,鼓励他继续努力工作,并表示“你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此后,傅崇碧率领63军加强了海岸线的防御工事,做好了应对敌人反登陆的准备工作。1953年9月,在上级指挥下,63军撤回国内。在这几年的战斗中,63军涌现出了大量的英雄和模范人物,他们的英勇事迹令人铭记。
回到国内后,傅崇碧的部队驻防河北,他随后请求进入高等军事学院进行深造。可惜在毕业时,他因病住院接受治疗。杨得志和韩先楚作为老首长,时常探望他,帮助他寻找治疗方案。此时,杨得志已经担任了济南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则是福州军区司令员。同时,傅崇碧所在的北京军区也非常关心他,尽力帮助他恢复健康。尽管傅崇碧的手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但他仍希望继续工作。两位老首长都邀请他加入自己所在的军区,但北京军区的首长希望他留在军区工作。最终,在聂荣臻老帅的指示下,傅崇碧决定先行养病,待完全恢复后再作考虑。
傅崇碧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宽厚的人品,成为了众多首长所青睐的指挥员。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他被委以重任,担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并参与了卫戍区的扩编工作,将卫戍区从军级单位提升为兵团级单位。作为卫戍区司令员,他还与总参、各大军区的军兵种首长共同参与重要的军事会议。进入七十年代,傅崇碧第二次担任卫戍区司令员,并负责整顿卫戍区,进一步提升了卫戍区的战斗力。八十年代初,他被提拔为大军区政委,直至1985年,傅崇碧退居二线,开始享受休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