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去世后,西汉帝国为何会迅速走向衰落,最终走向灭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土地兼并问题的失控。
从土地问题的角度来分析,西汉的突然衰退,或许我们能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变故的严重性。
西汉初年,经过战国末期和秦末的大规模战乱,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剧烈的重分配。相比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土地分配情况,西汉初期的土地分配是最为合理的一次。
在秦朝之前,除了秦国外的其他六国,很多土地都掌握在那些六国旧贵族的手中。但在战国末期和秦末的动荡中,这些贵族的权力几乎被完全铲除,原本掌控的土地也得到了重新分配。秦国的关中地区,在秦末战争中经历了大规模的洗牌,秦朝的旧贵族几乎消失殆尽。这样一来,西汉开国时,土地重新分配的局面格外有利,底层百姓也能拥有较为丰裕的土地。
与此相比,在后来的朝代更替中,虽然每次更换政权时都会进行土地分配,但总会有一些豪强地主保留下大量土地。在古代历史上,唯有明朝开国时的土地分配情况,能与西汉初期相媲美。
接下来,从西汉开国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初期,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土地兼并的速度得到了显著缓解。在此期间,国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动荡,土地兼并的趋势逐渐放慢。同时,汉朝中央政权一直在削弱地方诸侯的力量,最终通过推恩令,彻底解决了地方诸侯对土地的垄断。大量地方诸侯国的土地,进入了普通百姓手中。
随着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对外战争爆发,西汉的领土扩张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虽然许多人只记得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但实际上,在此期间,几乎所有邻近的敌对势力都遭到汉武帝的征服。经过一系列战争,东南沿海、岭南、云贵高原、辽东、以及西域等地,都成为了西汉的领土。这些新获得的土地为西汉提供了大量的耕地,同时,也因长期战乱减少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从而进一步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然而,随着汉武帝的去世,昭宣之治时期的到来,土地的红利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挥,西汉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期。
如果仅仅从历史的角度回顾这些事情,可能我们很难直接感受到其深远的影响。但若将其与其他朝代的情况做对比,或许就能更为直观地感知这一变化。
汉武帝去世时,距西汉建立已过去了115年,而昭宣之治持续了39年,正好跨越了一个王朝建立后的115年至155年这一关键阶段。与之相对的,东汉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的局面则呈现出急剧下滑,唐朝则在唐玄宗中后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宋朝在宋神宗和宋哲宗时期也面临着三冗问题的加剧,开始进行王安石变法。元朝则早已灭亡。
相反,明朝的弘治中兴时期则是相对安定的,而在这一时期,明朝的土地分配也与西汉初期极为相似,几乎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西汉开国的土地分配局面。
因此,从土地角度来看,昭宣之治的成效变得更为显而易见。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经历这一阶段的衰退并非偶然,王朝的中兴更为罕见。
然而,随着汉宣帝的去世,西汉的土地红利逐渐消耗殆尽,人口快速增长,土地兼并问题开始失控。更糟糕的是,接任的汉元帝未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而他的一些决策反而加剧了这一问题。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举措便是他废除了“陵邑制度”。所谓陵邑制度,是指在皇帝去世后,国家为其建造守陵之城,并强制征召各地有钱人迁居。这样一来,这些有钱人被迫离开故乡,出售部分土地,极大地遏制了土地兼并的速度。然而,汉元帝废除了这一制度后,许多富人无需离开家乡,开始加速土地兼并。
这导致了许多类似匡衡这样的例子,匡衡作为一名清廉官员,依然通过默认的方式让下属将土地扩大了四百余顷,而外戚和宦官等更是借此机会大肆扩张势力,兼并土地。到了汉元帝时期,土地兼并问题彻底失控,直至汉成帝继位后,许多地方开始出现盗匪,西汉也离农民起义的爆发只差一步。
此时,一些儒家官员提出,要限制贵族手中的土地,并将超过标准的土地收归国有。然而,汉成帝并未采纳这一提议。直到汉哀帝时期,尽管有意实施这一政策,却因为强烈的反对声浪而无法实行。最终,汉哀帝去世后,王莽成为掌权者,开始实施一系列土地改革。
但改革遭遇了强烈反对,地主阶级因失去土地而愤怒,底层百姓虽然名义上获得土地,却受到更严酷的剥削。最终,王莽的改革失败,政权被推翻。
西汉后期的迅速衰退,归根结底还是因土地兼并问题。而这一问题几乎在所有封建王朝的后期都反复出现,成为历史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