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中,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的将领可谓数不胜数,如邓华、杨得志、杨成武、杨勇、陈锡联、黄永胜、贺炳炎、许世友、陈再道、叶飞、韩先楚、谢富治、乌兰夫、刘震等人,他们的名字常常与辉煌的历史一同被提及。然而,能够担任大军区副司令员的却相对较少,其中李天佑和王建安是为数不多的代表。
与李天佑不同,王建安在大军区副司令员这一职务上度过了长达20年的岁月。虽然李天佑担任副司令员期间还代理过两年大军区司令员,并在1962年被调任副总长,级别上与大军区司令员平级,可王建安却始终未能实现职位的升迁。他先后在沈阳军区、济南军区、福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员,但无论如何努力,也始终未能获得升职,直到退居二线,依然没有转正的机会。
王建安的经历可谓曲折且富有传奇性。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他便在红四方面军中担任过军长和军政委;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调任山东纵队,担任参谋长,并负责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战功卓著。1942年,王建安担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之后又担任鲁中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领鲁中军区部队改编成了八路军的8纵,担任司令员并参加了大兵团作战。后来,华野分兵时,他被调往内线兵团担任副司令员,随即接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并最终在1949年担任7兵团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王建安的资历和贡献,他应该被授予正兵团级的上将军衔。然而,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他的职位被降低为副兵团级,且上将军衔也经历了反复调整。1956年,经过对他情况的重新分析,他最终获得了补授上将军衔,但仍然保持副兵团级军级。
王建安的经历也因此变得更加独特。在他的整个军旅生涯中,尽管他的资历和能力都极为出色,他却始终没有转正,长时间担任副职,甚至被其他中将、少将等更年轻的将领超过。与那些在短时间内就升职的同僚相比,王建安的历程显得格外突出,这也让人不禁联想到1954年有关他“骄傲自满,拒绝自我批评”的通报。
尽管如此,王建安始终忠诚于自己的岗位,默默奉献,始终保持着极高的个人口碑。尽管他始终担任副司令员,但无论是在领导工作,还是在部队管理上,他都深得士兵和部下的爱戴。许多老部下都这样评价他:“打仗是战将,平时是干将,上上下下没有不佩服的。”
王建安具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他视官兵为己出,关心他们的生活与成长。他曾多次说过:“百闻不如一见,百说不如一干,心里要装着部署的疾苦,想着部署的冷暖,带兵要带心。”他不仅重视与下属的沟通,更亲自深入基层,关注士兵们的生活与工作。每次下部队时,他都会走到最基层,亲自走访连队,查看伙房、菜地,了解真实情况,确保自己能够从第一手资料中了解部队的状态。他不喜欢只听领导汇报,尤其不喜欢那种形式化、空洞的“众星捧月”式的调查,他更注重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
王建安的领导风格非常直接、坦诚。他从不喜欢虚伪的奉承,面对面地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也总是当面指出。他一直秉持光明磊落的原则,遇到问题时从不回避,而是积极面对和解决。
1975年,王建安在担任了20年大军区副司令员之后,最终被调任为军委顾问,开始负责军队调查工作。与陈士榘、陈再道、罗瑞卿、谭政等人一同,他承担了重要的调查职能,尽管这样他与大军区司令员的级别相当,实际上却退居了二线,成为了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的“顾问”。尽管如此,他依然在背后默默付出,继续为国家和军队做贡献。
王建安这一生虽未能如愿成为大军区司令员,但他的精神与贡献,依然为许多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