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下令以谋反罪处死蓝玉。这个事件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蓝玉案”,其牵涉的人数甚至多达数万人。
古人有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开国后,皇帝对于那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大臣的深深忌惮,他们的权力和影响让皇帝不敢轻视,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建国后的暴力清洗虽有历史背景,但其中一些大臣确实也显得自傲且行为放纵……朱元璋的暴烈手段虽然合乎政治需要,但后人多对其做法提出批评。
在这些人中,蓝玉虽无法完全称之为冤屈的牺牲者,但他的死,显然是自作自受。他能够活到朱元璋去世的晚年,已经是个令人惊讶的奇迹。虽然蓝玉勇猛善战,但他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显得极为荒唐。
有一次,在一场胜利的战斗后,蓝玉俘获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经过询问得知,她原本是元朝皇帝的妃子。蓝玉欣喜若狂,见到如此美丽的妃子,他没有丝毫犹豫,便将她带回营帐,强行霸占。然而,第二天,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这位妃子竟然自尽了。消息一时传遍四方,而蓝玉却显得毫无愧色,仿佛这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这件事传到了朱元璋耳中,必定激起了他内心的愤怒。朱元璋对于元朝遗民的政策本是恩威并施,他原本打算妥善安置这些元朝的家眷,而蓝玉此举不仅破坏了这一计划,还让他无法安抚元朝旧民的情绪。蓝玉的行为,表面上看似仅仅是一次风流之举,实际上触及了深层的政治底线。无论这位妃子是否被俘,她曾是皇帝的妃子,身份高贵,蓝玉如此轻率地对待她,难免让朱元璋怀疑他是否怀有篡位之心。
于是,朱元璋并未立即严惩蓝玉,而是通过微妙的手段进行警告。他本计划授予蓝玉“梁国公”之位,结果却将“梁”字改为“凉”,改动一字,却隐含了“凉凉”的意味——蓝玉的前途看似已经注定。
然而,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蓝玉的行为不仅如此。在一次他率军回师时,深夜抵达喜峰关,守关官员由于没有及时开门放行,蓝玉竟命令部下攻打关门,强行破门而入。这一举动固然说明守关人失职,但蓝玉如此以军力攻关,显然是在制造混乱。这一荒唐行为,简直成为了开国史中的一大笑话,足见蓝玉的作风何其放肆。
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没有立即对蓝玉动手,令许多人感到困惑。这究竟是为何?背后的真正原因,涉及到了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朱标。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也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朱元璋为朱标付出了巨大心血,而蓝玉与朱标关系密切。每当蓝玉犯事时,朱标总会为其求情,若没有朱标的保驾护航,蓝玉早已陷入绝境。
但朱元璋并非单纯因为朱标的求情就放过蓝玉。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朱元璋想要观察蓝玉对太子的忠诚。蓝玉曾多次劝告朱标,要小心燕王朱棣的威胁。他深知储位之争无比残酷,虽然朱标已被立为太子,但只要没有实际继位,变数就永远存在。蓝玉提醒朱标,燕王朱棣的权力日渐强大,迟早会动乱,所以他建议朱标先发制人。
然而,朱标并未听从蓝玉的忠告,反而因为心地仁厚,始终未能采取强硬措施,最终在朱标没有采取行动的情况下,燕王朱棣发动了叛乱。而蓝玉的这些建议,早已被锦衣卫记录并上报给朱元璋。正是因为蓝玉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忠诚,朱元璋才暂时放过了他。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朱标的早逝改变了一切。朱标的去世,意味着朱元璋在权力的传承上遭遇了重大变故。与此同时,朱元璋下令将“蓝玉案”中的供词编成《逆臣录》一书,书中对蓝玉的描述相当详细。其中一段供词揭示了蓝玉的真实意图。根据东莞伯何荣的弟弟何宏的回忆,蓝玉曾对他说:“如今陛下重病缠身,太子又年幼,我手握重兵,不如一起反了吧!”这一句话,足以致命。
随着朱元璋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长子朱标的去世,以及继任者朱允炆年幼,明朝未来的政治局势变得岌岌可危。如果朱元璋能再活十年,朱允炆成长起来,国家或许就不会再面临主少国疑的困境。蓝玉如果能够在这段时间里辅佐朱允炆,或许局势会有所不同。但朱元璋却无法等待那么长的时间,最终在政治压力和家国命运的交织下,作出了对蓝玉的决断——执行“蓝玉案”,并且大规模清洗蓝玉一党及其支持者。对于那些牵连其中的人,他们不过是朱元璋为朱允炆铺路的牺牲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