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的异姓爵位与世职的相关问题,已有许多御史撰文讨论过,通常侧重于爵位的分类、等级、继承等方面,然而很少有文章详细阐述异姓世爵选官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史料,特意补充这一方面的内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本文所讨论的爵位特指世袭爵位,而非初次获得爵位者的情况。所谓高等级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这些等级的爵位。清代入关初期,关外地区的制度尚未完全成熟,但随着清朝的建立,异姓贵族的世爵和世职担任官职,逐渐成为一种规范化的选官方式。
从清朝初年的情况来看,拥有高等级爵位的人通常会被选任为八旗武官或绿营武官。具体选拔方式如下:
一、袭爵后被选为都统、副都统。
乾隆之前,公、侯、伯、子四个等级的爵位按惯例可以补授为都统职务,但乾隆七年规定,子爵及以下不再列入都统名单。而副都统的选拔,则是由男爵以上的爵位人员担任,这意味着从乾隆朝开始,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都可以被选为副都统。
二、袭爵后担任武官。
承袭公侯伯爵等高等级爵位的个体,担任的职务起点通常很高。通过引见和皇帝的批准,他们可能被任命为散秩大臣或侍卫等职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尤其是担任侍卫职务的情况更为常见。即使是子爵及以下的世爵,也需要经过引见程序。子爵、男爵等通常会担任三等侍卫,而恩骑尉则被授予蓝翎侍卫等职务。此外,子、男、轻车都尉等职务还可以被选为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等武职。
三、子爵以下担任中级武官。
这些世爵的后代多担任中级武职,如子爵以下、骑都尉以上的可以被任命为王府长史,或步军协尉,轻车都尉、骑都尉可以担任信炮总管、司仪长等职务。类似的职务还有步军副尉、监守信炮官等。这些职务普遍是在中下层的武官岗位。
四、选为陵寝官。
一些较低等级的爵位,例如男爵、轻车都尉,可能被任命为守陵总管或副总管等陵寝管理职位。这些职位也是世袭贵族担任的重要职务之一。
除了八旗武官外,世袭爵位的人还可能被选为绿营武官。乾隆六年规定,像直隶和山西沿边地区的副将职位通常会由子爵、男爵担任,参将、游击等职则由轻车都尉担任。而都司和守备等职位则由骑都尉和云骑尉担任。
对于选文官的问题,在雍正朝之前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康熙四十五年,已经明确规定世爵的等级会与文官任命挂钩,例如男爵、轻车都尉等可以被任命为郎中、员外郎等职位。到了乾隆七年,选官的途径又被扩大,允许轻车都尉、参领等担任科、道官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侯、伯这些高等级爵位的贵族,却很少被选为文官,他们通常担任的是高级武职,例如都统、副都统或散秩大臣等。那么,为什么这些高等级爵位的贵族很少担任文官呢?
这其实不难理解,文官和武官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区别。武官职位较少关注任职资格的高低,更多的是看重身份的威慑力。而文官则需要遵循严格的任职程序,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才能、专业素养和行政经验,因此文官的选任要从基层做起。而公、侯、伯爵这些高位贵族,尽管有高政治地位,但他们直接担任侍郎或尚书等职位,显然不符合人事制度的常规。因此,即使皇帝同意,他们也未必能够胜任。
此外,公、侯、伯这些高级爵位较为稀少,因此现有的八旗高级武职职位足以应付这些世爵的选拔需求,也无需特别安排文官职务。毕竟武职对于管理能力的要求较低,更多是依赖其身份的威慑力。
至于承袭爵位者是否一定能够选官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清代的高级爵位通常有固定的承袭次数,子孙后代是否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往往不容保证。很多袭爵者缺乏进取心,只是享受安逸的生活。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朝廷有相应规定,要求所有贵族子弟在20岁之前接受八旗官学的训练,学习骑射和满语等基本技能。学习期满后,朝廷会进行统一考试,按成绩分为三等。成绩优异者将直接被任命为实职官员,而较低等的则需要再经过试用期或继续学习,待考核合格后才能被任用。
通过这些规定,清朝试图确保这些承袭爵位的贵族子弟,能够通过学习和选拔成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他们的世袭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