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东野主力部队向北平和天津展开了猛烈的围攻。上级决定先行攻击天津,刘亚楼被任命为攻城总指挥。这是解放战争以来,刘亚楼首次独立指挥如此大规模的战役。此次进攻的攻城部队包括5个纵队和22个师,总兵力超过三十万人,相较于敌方守军,东野的兵力优势极为明显。尽管天津被誉为“巨型碉堡”,防守严密、如铜墙铁壁,但此时的东野经过辽沈战役的洗礼,实力已大幅提升,拥有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如大口径火炮、坦克和装甲车等。过去,东野的火炮虽然多,但缺乏弹药;如今,东北的军工力量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提供弹药,战斗力大大增强。
敌军在外线部署了大量坚固的永久性和半永久性防御工事,并且在城墙外挖掘护城河,试图设立障碍来延缓攻城步伐。然而,对于士气高涨的东野部队而言,这些防御手段并没有形成太大障碍。此时,东野的每个纵队下辖4个师,总共5个纵队和20个师。为了确保攻城顺利,6纵17师和12纵的一支部队也被抽调参与战斗。17师特别擅长爆破,这支部队自抗战时期便在城市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多次获得总部嘉奖。在三战四平、四战四平,以及锦州攻坚战中,17师总是作为战略预备队,在关键时刻投入战斗,这次天津攻坚战也不例外,成为了总预备队。
当时的作战部署是,李天佑指挥1纵、2纵和四分之三的炮兵以及20辆战车,从西城和平门北方开始进攻。7纵和8纵从民权门向东推进,与1纵、2纵的部队会师于金汤桥。同时,9纵从天津城南发起攻势,配合主力推进。17师则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待命,准备响应命令。部队在炮火掩护下迅速展开攻击,仅40分钟便摧毁了敌军外围防线。在炮火的掩护下,东野部队迅速突破了敌方防御并开始向纵深发展。
作为总指挥,刘亚楼预料到攻城的进展会很快,但他没想到战斗会如此迅猛。当李天佑带领1纵、2纵突破敌方防线向纵深推进时,刘亚楼立即下令17师进入战斗。17师不甘落后,冲在了最前线,通过1纵撕开的突破口快速进入天津市区作战。李天佑得知后,立刻询问17师师长龙书金,问:“是谁让你们进入战斗的?”这话里含有疑问,因为17师作为预备队,原本应是西线集团的后备力量,只有在进攻受阻时才会被动用。李天佑的指挥风格强调了这种顺序,尤其是在三战四平和四战四平时,预备队只有在主攻未能突破时才会投入战斗。龙书金回答说,是接到了刘亚楼的命令。李天佑听后表示困惑,心中有些疑虑,因为刘亚楼没有提前告知他17师会参战,这点本应事先沟通。
17师的一个团从1纵和2纵的结合部突入,穿越了一条狭窄的交通壕,两个小时内,3000多名官兵通过交通壕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随后,师部的其他两支部队也按计划投入战斗,在这场战斗中,17师歼灭了8000多名敌军,取得了显著的战果。战斗结束后,李天佑再次找刘亚楼确认情况,询问为何如此迅速就投入17师。刘亚楼可能笑着解释道:“局势发展太快,没必要等到最后才动用预备队。”他的话表明,这个决定虽然有些急促,但也符合当时战局的发展。
虽然这样的决定可能会引发一些误解,毕竟17师作为总预备队,应该由总指挥统一调度。但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以及战局的迅速变化,这样的决策并没有造成太大问题。如果双方兵力对等,或许会影响指挥的协调和战局的掌控。然而,总指挥始终紧盯战局,随时调整作战部署,以加快解放天津的进程。刘亚楼曾向总部表示,希望在48小时内结束战斗,尽管最终报告时,计划用时72小时,但实际发起总攻仅用了29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