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介石成功完成北伐战争之后,中国在名义上实现了统一。身为民国时期的实权人物,蒋介石开始借鉴古代帝王削藩的策略。众所周知,历史上中央与地方藩王之间的冲突,大多源于削藩政策,比如汉朝的景帝削藩,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明朝的建文帝因削藩而丢失江山,沦为亡国之君;还有康熙皇帝的削藩,导致吴三桂的叛乱。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皇帝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藩王的势力时,往往需要经过一场激烈的战争。如果统治者够强大,便能稳固江山,但若过于弱小,后果可能就是失去性命。
同样,在蒋介石统一民国后,他决心削弱地方军阀的影响力,因此引发了大规模的内战。当时,由西北军的冯玉祥、晋绥军的阎锡山以及桂军的李宗仁组成了反蒋联盟,形成了庞大的阵营,总兵力接近90万,而蒋氏集团的军队只有大约30万,力量悬殊。但蒋介石在地理和后勤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他掌控了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如江苏、上海和浙江,这些地区的资源支持为蒋氏集团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使其不必担忧补给不足的问题。
在反蒋联军中,晋绥军的统帅阎锡山担任总指挥,李宗仁与冯玉祥分别担任副总指挥。联军的作战计划大致如下:李宗仁的桂军将由广西推进湖南,最终直逼武汉;冯玉祥的西北军则向河南进发,与蒋军展开正面交锋,目标是夺取徐州,并与李宗仁的桂军在武汉会合;阎锡山的晋军则负责山东的战斗任务,目标是夺取胶济两路,与西北军联手攻克徐州,进而南下直捣南京。
尽管作战计划看似周全,但现实却异常严酷。反蒋联军在各地被蒋氏集团的军队有效遏制,未能实现计划中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蒋氏集团内部的五位将领——刘峙、蒋鼎文、卫立煌、顾祝同和陈诚,成为了中原大战时期的核心战将。他们的英勇抵抗,让反蒋联军屡屡受挫,最终双方陷入胶着的僵局。
在中原大战的胶着状态中,蒋氏集团身处被动,双方都开始关注东北的张学良。彼时,张学良已成为中原大战的关键人物,若哪一方能够争取他的支持,就意味着胜利的曙光。因此,蒋介石派遣了吴铁城和张群等人前往沈阳,企图说服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支援蒋氏集团。
然而,张学良内心也十分矛盾,对支持哪一方犹豫不决。因此他以东北军的经费紧张为借口,拒绝出兵。对此,蒋介石迅速反应,决定提供500万元的军费支持,以此来解燃眉之急。对于张学良而言,这份资金成为了他改变立场的重要理由,最终他提出了一个最后的要求:只要蒋介石能满足,他便会立即带领东北军入关。而他的最后要求便是希望蒋氏集团能够攻克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