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学子金榜题名的经典场景。例如在《走向共和》这部剧中,张謇成功高中状元,场面气氛热烈,周围的人们夹道欢迎,翁同龢对他的未来也充满期待。然而,虽然状元是每科唯一的顶尖之选,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受到万人瞩目的状元,真的是能够一举成名,带动整个家庭一同飞黄腾达吗?
和范进中举中的举人不同,状元不仅仅个人能获得非常高的社会地位,他的家人也能够获得与之相匹配的荣誉和社会阶层的提升。这种变动,源于明清时期的封赠制度。
封赠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基本的原则是,皇帝会授予大臣以及他们的妻子、家族成员一定的官职和荣誉称号。史料记载中提到,官员本人的授封叫“授”,而其先祖和妻室的授封则分为“封”和“赠”。其中,“封”指的是在世时的封号,“赠”则是对去世者的追赠。
在这一制度下,还区分了“诰命”和“敕命”的不同。所谓的诰命,代表皇帝下旨命令并授予荣誉,而敕命则多用于官方通知官员的封爵和诫命。在五品及其以上的官员中,封赠制度称之为诰命,而六品到九品的则属于敕命的范畴。
这一制度在汉朝至元朝期间逐步演化,但并未规范化,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成熟并常态化执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这两个朝代的封赠制度类似,但仍有些微差异。
首先来看明朝,规定上,所有七品及以上的官员都能为其祖先推恩。比如一品官员可追封三代,二品到三品官员可以追封两代,而四品到七品官员则只能为自己和父母追赠一代。至于八品以下的官员,则只能享受对自身的封赠。封赠的名号极为繁多,举例来说,正一品官员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从一品则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等。
除了男性官员之外,女性的荣誉封号相对简略,按品阶可分为九等。例如,公侯伯等高阶官员的妻子不在品阶中,而称为“国夫人”或“侯夫人”等。至于一品到二品官员的妻子被称为“夫人”,三品为“淑人”,四品为“恭人”,六品以下依此类推。
到了清朝,封赠制度大体沿袭了明朝的规则,但加入了“恩封”的概念。所谓恩封,是指皇帝或皇太后的诞辰、重大婚礼、战争胜利等重要时刻,为了庆祝对官员及其家人进行奖赏。在清朝,女性家属的封号有所调整,特别是对外命妇的称号,具体分为各种官职的妻子可授予的不同等级,如正一品夫人、正二品夫人等。
那么,假如有人考中了状元,他的家人会获得什么样的荣誉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要根据所考中的状元类别来决定。
以文状元为例,明清时期的文状元通常默认为六品官职,即翰林院编修职位。虽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状元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培养,成为庶吉士,并且有潜力发展为宰相。然而,不论如何,文状元的起始职位仍然为六品。
至于武状元,多数情况下授予的职位如前锋参领或护军参领,通常也是从六品起步,偶尔可能升至五品。在清朝,由于特殊规定,五品的武将妻子能获得更高的荣誉,甚至能获得“诰命夫人”的称号。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封赠制度中,尤其是在男性的荣誉上,仍然有着极为细致的规定。例如,在清朝时期,如果嫡母还在世,生母是不可能获得分封的;而且,生母未封时,其妻子也不能被优先封赠。
然而,荣誉的确会带来一定的特权。这些特权可不仅仅体现在纸面上,还影响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些一品诰命夫人被记载为极为显赫,甚至在地方上可以有权干预地方官员的判决,享有巨大的影响力。在某些情况下,状元的祖父母和父母,尽管位低,如只为安人,但他们仍能对地方政治、土地税收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封赠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身份和地位的严格划分,而其中的荣誉称号和所带来的权力,也使得高官及其家属拥有了非常强大的社会资本和实际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