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用是唐朝末年知名的军事统帅与政治家,十三太保的父亲或义父。李克用出生于沙陀部,父亲李国昌是沙陀部的首领。从小,他便以勇猛善战著称,特别擅长骑射,这使得他在父亲心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公元876年,唐僖宗乾符二年,李克用随父亲起义,反抗云州防御使段文楚的剥削,成功攻占云州,斩杀段文楚,并被唐朝朝廷任命为云中防御使。这一胜利为李克用赢得了更大的声誉。
到了公元882年,唐中和二年,李克用率领大军南下,协助朝廷平定黄巢起义。因其出色表现,李克用被封为昭义节度使,镇守潞州(今山西长治)。在潞州,李克用不仅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收养了十二位义子,他们后来被称为“十三太保”。其中,以李嗣源、李嗣昭和李存孝最为知名,而其中最为勇猛的,便是李存孝,李克用也特别重视他。
李存孝的名字并非他出生时的名字,而是在被李克用收养后所改。他原名安敬思,出生于沙陀部,具有粟特族血统。安敬思的童年,正值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一次战乱中,他失去了亲人,最终成了李克用的俘虏。李克用看中了他身上展现出的勇气和聪明才智,便将他收养为义子,并赐名“李存孝”,寓意孝敬义父。此后,李存孝随李克用征战四方,成为五代十国的开创者之一,也被后世尊为“十三太保”之一,是李克用众多义子中的杰出代表。
据说,李存孝自小便展现出惊人的蛮力,能与野兽搏斗而不落下风。有一次,他还只是个牧羊少年,正在山中放牧,突然一只凶猛的老虎从树林中跃出,扑向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李存孝毫不慌乱,迎面而上,与老虎展开殊死搏斗。凭借惊人的力量和勇气,他将老虎击杀,并把它的尸体扛回了村子。这一壮举震惊了周围的人,最终也引起了李克用的注意。李克用决定收养这位勇猛的少年,让他成为自己的义子。
李克用的麾下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一位名叫王彦章,力大无穷,在战场上常以长枪冲锋,因此被称为“王铁枪”。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王彦章在李存孝面前连三招都无法撑过。由此可见,李存孝的武勇非同小可,甚至有人将他与西楚霸王项羽相提并论。
在十三太保中,李存孝无疑是李克用最为重用的义子。然而,这也引发了李存信的不满。李存孝和李存信,虽然同为李克用的养子,却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李存信原本姓张,擅长骑射,也是李克用身边少有的聪明谋士,但李存孝的出色表现使得他的光芒被压制。在李克用征讨黄巢起义期间,李存孝因对李存信指挥的黄巢军队表现不满,斥责了他,这成为两人矛盾的导火索。李存信心生不快,对李存孝产生了芥蒂。
此外,李存孝在攻占潞州后,因立下赫赫战功,却未被任命为昭义节度使,而是被派往汾州任刺史,这使他心生不满,怀疑是李存信在背后排挤他。此事在《新五代史》中有记载:“存孝取潞州功为多……不食者数日。”李存孝认为自己遭受不公,心中对李克用和李存信都产生了怨愤。
李存孝与李存信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尤其是在与赵王王镕作战时,两人更是互相猜忌。李存信甚至诬陷李存孝二心,称他常故意避战,故意不参与与赵的冲突。李存孝深感被孤立和陷害,最终决定叛离李克用,投向朱温、王镕、李匡威等人,向朝廷上表归顺。
唐昭宗任命李存孝为邢州、洺州、磁州节度使,与李克用对抗。李存孝的叛变给李克用带来了沉重打击,也成为后唐的重大威胁。李存孝不仅带走了河东军的精锐,还控制了河北的战略要地,威胁着李克用的根基。李克用不得不亲自出征,与李存孝展开激烈的内战。
894年,李克用围困李存孝于邢州,城中粮草告急,李存孝无法再抵抗。此时,李存孝登城向李克用请罪,表示愿意见面道歉。李克用被李存孝的诚意打动,回想起自己和李存孝这些年的父子情深,内心涌起悔恼,认为这只是误会,事情是可以挽回的。
于是,李克用派遣刘太妃前去劝降,刘太妃以情动之,以理说服李存孝出城投降。李存孝最终决定投降,并被押回太原。李克用原本并不打算杀李存孝,希望能通过审判,找到为他求情的将领,若有人为他开脱,李克用愿意减轻他的处罚。然而,李存孝的其他将领都因嫉妒他,没有一人站出来为他求情,甚至不希望他死得太轻松。
最终,李存孝被判处车裂之刑。令人意外的是,即便李存孝的四肢被五匹马拉扯,他依然凭借惊人的力量将这些马匹拉回。面对这种情形,李存孝冷静地说:“你们杀不了我,除非将我的手筋脚筋挑断。”最后,执法者不得不切断他的手筋脚筋,最终将他处死。李存孝的忠诚与力量为世人所铭记。
李存孝死后,被葬于山西太原西山风浴沟口的太山脚下,墓地简陋,仅用几块石头堆砌成坟丘,前方竖着一块刻有“李存孝之墓”的石碑。李克用为李存孝的死深感痛惜,长时间不理政事,最终因悲伤而病倒,势力也逐渐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