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民党在东北的主要城市仅存三座:长春、沈阳和锦州。其中,长春由郑洞国统帅,驻有十万守军;沈阳则由卫立煌指挥,拥有三十万士兵,而在锦州,范汉杰则负责指挥着十五万兵力。
与之相对的是,解放军的东北野战军(简称东野)整装待发,拥有一百万之众,誓言要完成东北的解放使命。
此时的局势是:解放军一百万对国民党五十五万,优势显而易见。然而,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发挥这一明显的兵力优势呢?
东野的首长深思熟虑后决定:由于大部队距离长春最近,优先攻击长春是合逻辑的选择。这一战术的两大优点是:兵力调动更为便捷和可以逐个打击敌人。但与此同时,也潜藏着一大隐患:沈阳和锦州的敌军很可能首时间发起支援。外表上看似只针对长春一城,实际上则形成了对长春、沈阳与锦州三座城市的综合打击。
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东野首长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相当的威望。他的战术思路并非无懈可击,但却存在潜在的风险:若长春未能攻克,其之前的兵力优势可能瞬间消散,解放军将面临严峻的局面。
正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言,国民党方面自然也在分析敌情。卫立煌、郑洞国和范汉杰三位将领达成一致看法:解放军很可能首度选择长春作为攻击目标。
如果解放军选择攻打沈阳,势必会遭致来自长春和锦州守军的夹击,那可谓自陷绝境。若选择锦州,同样会被华北国军围堵,无疑是火中取栗。因此,解放军无奈之下只能把长春作为首要目标。
三人中,卫立煌作为最高指挥官,决定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长春,以待与解放军进行决战。细想之下,卫立煌与东野首长可算是老相识。在抗日战争期间,东野首长曾误入卫立煌的防区,身着日本军装,被卫立煌部下的士兵识破并击倒。事后,卫立煌惊恐万分,特意赠送给东野首长几车物资以示歉意。
卫立煌对东野首长颇有理解,认为能够推测出他的战略意图。历史证明,卫立煌的判断并没有错误:东野首长确实专心攻打长春。而一旦东野首长选择这条道路,解放军必将在长春遭遇重创。
然而,幸运的是中国有了毛泽东的出现。毛主席在阅览了东野首长的报告后,第一时间作出了回应,指出先攻长春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作战计划:跳过长春和沈阳,集中火力攻击锦州,彻底切断华北与东北之间的联系。
无疑,毛主席的这一布局如同棋盘上的一招妙棋。如果成功攻下锦州,国民党将在东北失去一切,北方失去控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如果锦州未能攻下,后果将比未攻下长春更加严峻。
东野首长在阅后连连摇头,坚持要继续攻打长春。为了说服这一坚定的指挥官,毛主席继续发出数封电报,最终才勉强让东野首长同意调整策略。
在1948年10月7日,东野的军队悄然越过长春和沈阳,直奔锦州而去。此时,范汉杰正在梦中,完全不知外界发生了什么变故。
“长官,解放军已经打过来了……”副官的紧急呼喊把他惊醒。
“通知卫长官,我将再增援一个师去长春。”范汉杰还陷在自己的计划中。
“不是长春,而是锦州!解放军已经攻入锦州了!”副官急切地纠正道。
“什么?!”
范汉杰瞬间惊醒,冷汗直流。由于东野的迅速行动,华北国军尚未来得及支援,他的防线早已岌岌可危。最后,在10月15日,锦州宣告胜利解放,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彻底丧失了话语权。
被俘后,范汉杰感慨叹息:“毛泽东真是个神人,奇袭锦州,唯有他能想出如此高明的计策。输给他,实在算不上丢人。”
此文寄托着对历史的缅怀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