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文化、语言甚至政治体系中都留下了深刻的中华烙印。然而,有些国家却在有意淡化这种影响,他们通常从语言和文字改革入手。韩国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韩国是一个曾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国家,但自建国以来,它一直努力塑造自己的“独立身份”。最初,韩国提出了废除汉字的建议,接着又更改了首都名称,近年来甚至有改国名的声音。这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显然透露出强烈的“去汉化”意图。
那么,韩国具体做了哪些举措呢?古代,朝鲜半岛早期便吸收了大量汉文化,包括现在的韩国地区。朝鲜的精英阶层深入学习汉字,阅读儒家经典,并模仿中国王朝的治理模式。汉字在朝鲜半岛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1945年,韩国建国,第一任总统李承晚便提出了废除汉字的观点,并于1948年通过了《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正式使用韩文。
然而,尽管韩国政府强力推动这一改革,汉字并没有被完全废除。初期,韩国规定所有公文必须使用韩文,而在其他领域则没有明确要求。接下来,韩国开始在小学推广韩文与汉字并用的模式,逐步减少汉字的使用量。随后,韩文专用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同时一些常用的汉字被改写为韩文。最终,韩国实行了严格的韩文专用政策,规定所有公共场合和书面表达必须使用韩文。
1980年代,韩国的文字改革达到了高潮,当时韩文专用几乎成了“爱国”的象征,成为政府宣传的政治口号。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进入1990年代后期,新一届政府恢复了韩文与汉字并用的政策,尽管这种政策的实施时间并不长。进入新世纪后,韩国政府再次推出了新的文字法,强调韩文的重要性。
此后,关于韩文专用与韩汉混用的辩论在韩国持续进行,民间对此展开了广泛的争论,尤其是在如何界定汉字词汇的问题上,争议不断。争论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是否要取消汉字。韩国政府的主流立场倾向于彻底取消汉字。如今,韩文已经成为韩国社会的主体文字,尽管仍有一些韩汉混用的情况,但大部分年轻韩国人已经不再识别汉字了。不可否认,韩国政府的文字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功,实现了当初的目标。
接下来,韩国政府将目光转向了地名改革,特别是将首都“汉城”更名为“首尔”,甚至曾有过改国名的提议。此举可见其“去汉化”的决心愈加明显。
那么,为什么韩国如此迫切地想要进行“去汉化”呢?自建国以来,韩国通过文字改革等措施,力图塑造具有独特性的本国文化,逐步减弱中华文化的影响。尽管政策经历了反复,但韩国政府始终没有改变发展本国文化和语言的决心。具体来说,韩国的改革主要出于以下四点考虑:
首先,韩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强化民族意识,巩固国家独立后的文化基础。在韩国建国之前,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这种独立的民族意识成为了韩国建立国家的核心动力。因此,为了进一步巩固这种民族意识,政府从制度、文化符号等方面开始进行改革,文字、地名、国名等显性文化标志自然成为了优先考虑的对象。
其次,韩国在面对中国日益崛起的国际地位时,也有意保持与中国的某种联系。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持续腾飞,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而韩国在金融危机后意识到中国经济的潜力以及中日韩三国合作的重要性。因此,韩国希望通过汉字这一纽带加强三国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的文字政策经历了反复调整。
第三,韩国有志于成为全球大国,提高其国际软实力。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韩国政府希望借此契机,将韩国文化推向世界,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了更好地与世界接轨,韩国大力推广韩文专用,甚至通过更改首都名称来强化韩国文化的特殊性,并重塑韩国国家形象。
最后,韩国政府还非常重视美国因素。随着近代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目标,东亚国家普遍认为汉字代表着“落后”,这种观点在韩国逐渐形成。美国作为韩国的“盟友”,在政治和文化上对韩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的影响下,韩国逐渐认为西方文明比中国的文明更先进,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削弱汉字的使用来摆脱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并且通过追随美国的脚步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加剧,特别是对邻国的情绪有了明显变化。韩国民众对日本和中国的好感度都在下降,尽管两者的差距并不大。这种情绪的来源主要是韩国对中国了解不够、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以及政治精英和历史学界的推动。
总之,韩国在文字改革、首都更名以及其他“去汉化”措施中的做法,反映出中韩关系的微妙变化。原本两国之间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但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中韩关系逐渐走向冷淡。与此同时,美国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将韩国更紧密地绑到了美国的战车上。这一切使得韩国在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上的选择变得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在对华关系上,韩国政府正在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