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奥地利这两个国家在欧洲的关系紧密而深厚,历史渊源悠久,堪称是“同文同种”。两国都有着以德意志人为主体的民族构成,且两国都使用德语,这使得两国人民能够轻松无障碍地交流。虽然在历史上,普鲁士和奥地利曾因争夺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而爆发激烈冲突,但德国统一之后,德奥两国依然携手应对外部势力,保持了紧密的合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奥地利是盟友,而在战争结束后,德奥两国都面临了战败,导致两国的王室垮台。然而,尽管如此,战后的德奥关系依然保持密切。随着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试图将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推动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国家。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本人其实是出生于奥地利布劳瑙的奥地利人,但他在德国上台后,极力推动将奥地利并入德国。
当时,欧洲其他国家对德奥合并十分恐惧,因为这种合并将大大增强德国的实力,极有可能打破欧洲的战略平衡。根据一战后的凡尔赛合约,明文规定了禁止德奥合并。然而,1938年,德国依旧成功将奥地利并入,德军开进维也纳,甚至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奥关系依然持续发展。1990年,德国经历了统一,德国政府宣布,“我们完全放弃历史上的领土,现有的边界将是德国的最终边界。”然而,实际上,1990年的边界并非德国的最终边界。到了1995年,德国将一小块土地划给奥地利,用以连接奥地利的一块飞地。那么,这一改变究竟为何而起呢?
首先需要了解奥地利的“飞地”问题。奥地利地处欧洲中部,被德国、捷克、意大利等国包围,是一个内陆国家,拥有约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约890万人口。奥地利的行政区划由九个州组成,其中位于西部的蒂罗尔州下辖一个名为容霍尔茨的小镇。这个小镇的面积仅有7平方公里,原本是奥地利位于德国境内的飞地,和奥地利本土没有陆路连接。
容霍尔茨飞地的形成与德奥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德意志人属于日耳曼人,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语的“日耳曼尼亚”,古罗马人将日耳曼人视为欧洲的蛮族。最早,日耳曼人部落分布在莱茵河流域。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推翻了西罗马帝国,随后,德意志民族逐渐形成。843年,德意志人脱离了法兰克帝国,962年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科隆帝国会议后,国名改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但神圣罗马帝国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多个德意志邦国组成,其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最强的两个邦国。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普鲁士赢得了对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但由于无法完全击败奥地利,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提出,先不追求“大德意志”的统一,而是暂时排除奥地利,首先完成小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德国最终统一,但奥地利控制的德意志邦国并未包括在内,德国境内还保留了一小块土地属于奥地利的蒂罗尔公国,这块土地就是容霍尔茨。
其次,交通问题也加剧了容霍尔茨的“飞地”困境。自1871年德国统一以来,容霍尔茨便成了奥地利的一块飞地。当时当地居民要前往奥地利,必须途经德国的领土,交通极为不便。尽管1938年德奥合并后,容霍尔茨的问题得到了暂时的解决,但二战结束后,这一问题又重新浮出水面。
随着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奥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了彻底解决容霍尔茨的飞地问题,德国决定将容霍尔茨与奥地利之间的一小块德国土地划归奥地利,这样一来,容霍尔茨便不再是飞地,奥地利与其之间有了陆路连接。至此,容霍尔茨拥有了两个邮政编码,一个属于德国,另一个属于奥地利,两个邮政系统都可使用。随着这一飞地问题的圆满解决,德奥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密,奥地利在欧洲事务中也常常支持德国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