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聊斋之贾奉雉》中,郎秀才曾说道:“圣上之所以为圣上,是因为他有个好父亲,仅此而已!”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张学良,他的成功之道与其杰出的父亲密切相关,依赖于父亲的影响与支持而成就了他的“少帅”之称。
然而,张学良的崛起并不仅仅依赖于家族背景。他的三个副官则是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最终都成为了开国将领。那么,这三位杰出的人物分别是谁呢?
第一位是开国少将之首的解方。他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在奉天高级中学求学期间,因其优异的成绩受到东北军的关注,并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1930年,解方回国后不久便被任命为保安总队的队长,成为张学良的副官。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张学良愈发重视解方的能力,开始让他参与协调各方势力。在此期间,解方深入接触中共,并于1936年秘密加入了该党派。1941年,解方公开自己是中共党员后,立刻奔赴延安参与抗战。在解放战争初期,解方被调回东北,积极参与东北民主联军与四野的创建。解方以其聪慧著称,常被视为智囊,甚至在彭德怀犹豫不决时,也会向他请教意见。1955年,他被提升为少将,名列少将之首。
第二位是开国中将万毅。他出生在辽宁大连,1925年以东北军陆军军士教导队学员的身份入伍,而张学良恰好在此时担任教导队的队长,因而很快看重并提拔了他。1935年,东北军调赴陕甘地区,万毅在此时期与中共党员刘澜波结识,逐渐接触到革命思想,萌生了对革命事业和中共的向往。当全面抗战爆发时,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世纪40年代初,因国民党对“赤化”的严厉打击,万毅成为了怀疑对象,并被东北军内部的反动派分子111师331旅旅长孙焕彩捕获入狱,面临死刑。在绝望中,他设法逃脱,1942年参与了由满族中共党员郭维城指挥的起义,彻底决裂与反动派。抗战胜利后,万毅随大部队返回东北,担任吉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后来又成为四野第一纵队的政委。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三位则是开国上将吕正操。他来自辽宁海城,早在1922年便加入东北军,1925年成为张学良的副官和秘书。1933年,决定东北军命运的热河战役爆发,吕正操参加了战斗,为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西安事变期间,吕正操频繁与中共党员接触,对抗日的统一战线及中共的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向往。次年,张学良被软禁,吕正操所在的东北军647团也被解散重新编组,但他没有退缩,依旧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全面抗战开始后,吕正操奔赴前线,特别是在梅花镇的战斗中,他击毙和打伤了700多名日军,成为河北境内首位重创日军的指挥官。在解放战争期间,吕正操不断取得胜利,为辽沈战役的成功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也是这三位副官中军衔最高的一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吕正操在2009年才去世,享年105岁,比100岁的张学良还要长寿,实在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