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未被架空的原因至今无法得到明确解释,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分析这些原因时,多数结论是主观的推测,缺乏具体证据。诛吕风波平息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一众高层决定推举代王为皇帝。至于推举代王的原因,一方面是代王母族的势力较弱(他的母亲薄姬是前魏国宗室出身,后来跟随代王在代地生活),另一方面是代王妻族无任何显赫势力(代王的前妻和子女在推举之前就已去世,史书几乎没有记载),因此他成为一个易于控制的候选人。
在汉朝,代王的前妻成为一个不愿提及的敏感话题,且这个背景对政权稳定并无帮助。许多人猜测代王妻族的背景与吕家有关,而也有的观点认为是与一些普通人有关,但无论如何,代王无法从妻族那里借助支持力量。得知此消息后,代王领导班子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讨论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首先,张武认为陈平和周勃这些功臣心思老练,权势滔天,颇具权谋,他们可能暗中策划陷害代王,所以应当装病,不去长安,留在代地度日;其次,宋昌提出,陈平和周勃之所以推举代王,是因为他们无法篡位,且有白马盟誓在前,刘家血脉获得民心,四方势力错综复杂,相互牵制,如果操作得当,依然有机会获得富贵。而代王一方面年轻,另一方面具有贤良、仁孝的形象,极易获得臣子的支持。
因此,代王决定派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长安与周勃商谈代王登基后的回报问题。薄昭与周勃的会谈较为顺利,最终,代王和六名随行人员抵达长安(其中宋昌为参与者之一,张武等也随行)。这些人中,除了代王,最多也不过八人。
为什么这八个人没有被架空呢?根据目前的研究,大多分析集中在宋昌的口才和周勃的压力上,但这些并不足以解释问题的根本所在。决定性因素,可能是代王邸谈判的内容。参与此次谈判的势力可分为三部分:功臣阵营(包括陈平、周勃、陈武等)、宗室阵营(如刘郢、刘章、刘兴居等)以及代王阵营(代王、宋昌、张武等)。然而,谈判内容至今未能解答,最终结果却是代王被确认继承大统,并当晚便获得了重要人事任命权——他任命宋昌为卫将军,负责镇抚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掌握禁卫军。
这两个职务直接赋予了汉文帝控制长安军事力量的权力,因此他具备了应对任何政变的资格。周勃曾苦心经营的军事权力,最终轻易地转交给了代王。为什么周勃会这么做呢?是否因为他心软?还是因为他真正忠诚于汉朝?这个问题始终无法解答。从当时局势来看,最终的结局显示出政治斗争的紧张,许多关键人物的结局令人匪夷所思。
无法解释代王邸谈判内容的具体原因让我只能进行大胆推测。代王可能曾说过:“我不愿当皇帝,如果你们想要傀儡,就别指望我;如果我不当,刘襄也能继位。”刘郢和刘章听后可能会提出异议,认为代王无法胜任或不愿意继位,甚至可能要求代王让位。陈平和周勃可能因此通过施压让代王不得不接受这个决定。
经过这场谈判,代王最终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协议——他获得了天子玺符和部分人事任命权,这意味着他的权力已经开始扩大。与此同时,功臣势力对朝廷进行了全面改组,陈平、周勃等人的职务发生了重要变化,甚至有些外戚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调整标志着汉文帝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逐渐加强了对国家政权的掌控。
这些动荡中的权力分配,虽然没有完全消除潜在的风险,但在政治上,汉文帝凭借天生的才智和特殊的局势,成功避免了被架空的命运。在后续的发展中,他通过巧妙的妥协和冷酷的政治斗争,解决了很多潜在的威胁。而其中,宋昌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汉文帝的成功,既依赖于外部局势,也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