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五百名大唐羽林军在宰相张柬之、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的领导下,悄然逼近了唐帝国的权力中心——洛阳紫微城。那时,洛阳城一片宁静,宛如死寂。皇帝武则天安睡在宫中,浑然不觉即将发生的动乱,她没有任何时间作出反应。
在宫殿外的回廊上,张柬之一行撞见了武则天宠幸的两位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自从这两人获得宠爱后,他们权倾朝野,打压大臣,争权夺势。当时,政变的军队暴怒不已,见到这两人心生怨恨,刀光闪闪,二人瞬间被乱刀砍死。
武则天被外面的动静惊醒,然而政变的力量已经步步逼近皇宫。无奈之下,她只得匆匆迁至上阳宫,宣告将江山让位给李显,最终让李唐复位。
这场短暂而震撼的“神龙政变”仅仅维持了一夜,但却带来了重大转变。武则天宣布隐退,昔日张氏家族的势力彻底覆灭,堪称政变的巨大胜利。
此时,所有的政变大臣无不欢庆,彼此间互相祝贺。只不过,在欢声笑语中,有一人显得格外不同,他就是时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的姚崇。根据史料记载:“武后迁上阳宫,五公相庆,崇独流涕。”姚崇作为此次政变的参与者之一,竟然在这个时刻落泪,显得耐人寻味,甚至有些做作。
同僚们对姚崇的哭泣感到困惑,纷纷询问原因,但他却闭口不言,始终没有透露出心中的真实情感。直到多年之后,随着另一次政治风暴的爆发,人们才慢慢明白,姚崇的悲伤,并非因为政变本身,而是因为他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神龙政变”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正因为它的特殊性。唐中宗李显看似成为最大赢家,但他并非这场政变的幕后操纵者。真正的主谋是崔玄暐、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和袁恕己五位大臣,李显直到政变前,根本不知情。
政变的夜晚,五位大臣带领军士前往李显的东宫,请他一同前往紫微城,迫使武则天退位。李显对这一幕并未表现出欣喜,而是充满怀疑。他根本不清楚这帮人究竟是支持自己,还是为武则天所派来试探自己的忠诚。
最后,李显的朋友王同皎出面,用耐心和劝说打消了李显的疑虑,最终让他勉强相信了眼前的局势。即便如此,李显依旧没有立刻表态,反而说:“铲除奸恶之人是理应做的,但考虑到现在的天子(武则天)身体不好,不如暂时避免打扰她,等以后再谈此事。”这一回应无疑是在推迟决定,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时间,试图避免暴露在政变的漩涡中。
李显的拖延,使政变一度陷入困境。直到李谌出面,带着些许威胁说道:“我们众将领站在这里,是否意味着要看到国家毁于一旦?殿下如果不出面阻止我们,那不如亲自出来制止。”最终,李显在逼迫下走出东宫,却未能脱身。当他踏上马背,随即被王同皎紧紧拥护着,随着一众人马来到玄武门。
对于李显来说,玄武门的三个字象征着一种无法逃避的命运。回想当年李世民便在此发动过政变逼迫父亲退位。此时的李显,不仅完全陷入了政变的漩涡,也意识到自己身处的危机正如当年的李世民一样,不可逃避。
神龙政变对李显的压迫,恰如对武则天的逼宫。而姚崇,虽是政变的参与者,却也不得不承认,这场政变并非自己真正的意愿。姚崇原本科举出身,虽然历任官职,但始终没有获得真正的重用。直到武则天发觉了他的才能,才将其提拔为宰相,可以说武则天对姚崇有着知遇之恩。
然而,姚崇虽然深受武则天的器重,却始终秉公守法,为国家着想,甚至与武则天的男宠关系紧张。因此,姚崇的刚正廉洁深受武则天的赏识,并且最终得以高升,成为宰相。神龙政变发生的那一年,姚崇因其在军务中的经验被外派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临行前,他推荐张柬之接替了自己的宰相之位。姚崇深知张柬之能力出众,推荐他并无恶意。
然而,他未曾料到,这位他亲自推荐的“大才”会在短短几个月内,发动一场撼动帝国的政变。神龙政变的前一天,姚崇刚刚回到洛阳进京述职,然而还没来得及见到武则天,便被张柬之邀请加入政变的行列。姚崇深知,这场政变几乎无可避免,若自己不参与,未来极有可能会成为牺牲品。
幸运的是,政变的快速推进超出了武则天的预期,羽林军迅速占领了紫微宫,而武则天也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在政变大军的强大压力下,武则天完全没有反抗之力,李显顺利登基。尽管政变成功,姚崇却清楚,李显的心中,必然对那些将自己扶上皇位的功臣心生忌惮。
神龙政变的胜利仅是一个新的开始,姚崇已经意识到,李显接下来必将展开新的政治清洗。政变后的封赏确实带来了短暂的荣耀,但姚崇敏锐地觉察到,李显并不信任这些昔日的支持者。李显开始通过政治手段进行制衡,其中最显著的便是立了韦氏为皇后,并借其之势联合上官婉儿和武三思来制约原本的政变功臣。
最终,随着武三思的升迁和阴谋,五位政变的核心人物陆续被打压,张柬之被流放,崔玄暐被迫远离朝堂,袁恕己最终自杀。而姚崇,凭借其早已设定的“避风港”战略,完美避免了这场政治清洗,最终依然得以在唐朝政治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最终升任中书令。
回顾姚崇的行动,无不令人称赞。虽然他在神龙政变中的角色较为微小,但他的高瞻远瞩和精准判断,使他在风起云涌的历史中稳稳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