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名臣刘秉忠笔下的丰州城
作者/孙树恒
在呼和浩特丰州城博物馆的展陈中,元代名臣刘秉忠的诗作静静诉说着一段跨越时空的相遇。这位集政治家、文学家、建筑学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曾驻足丰州城,被这里的风物人情深深吸引,以至于流连忘返,挥毫写下动人诗篇,为这座塞北古城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印记。
一、丰州城是怎么样一座城
在呼和浩特东郊白塔村,一座古城遗址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这里便是元代名臣刘秉忠诗中的丰州城。它始建于920年,辽太祖征讨党项族后,将天德军城与丰州城人口东迁,于大青山南麓另筑新城,命名为丰州天德军,自此成为辽西南边境军事重镇。
金朝初年沿用旧称,1149年改天德军为天德总管府,并设西南路招讨司,抵御北方蒙古族。然而,元代末年,红巾军关先生北上,元将孛罗帖木儿与之在丰州城附近激战,城中汉族居民纷纷逃入内地,曾经繁华的丰州城沦为空城。
这座城址布局以黄土夯筑,平面近似正方形,东西宽约1100米,南北长约1200米。城墙外侧设有马面,四角原有角楼,东、南、西三面城墙正中设城门,还筑有方形瓮城。其城市规划遵循唐代中等城市制度,自东、南、西三面城门和北墙中部起,四条大街直通城中央,将全城划分为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4个坊区 。
在经济文化方面,丰州城堪称奇迹。金代时,城市打破封闭格局,牛市巷、麻市巷、染巷、酪巷等行业街巷林立,商业繁荣,按行业分工形成专业集市。到了元代,它更是成为中原通往漠北的交通枢纽,成为南北方、中西方经济文化交融的核心之地。来自不同地域的商人们在此汇聚,交易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瓷器、丝绸等精美货物堆积如山,驼队、马帮往来穿梭。
汉族、北方游牧民族、中西亚色目人等不同民族在此和谐共处,他们带来各自的文化、习俗与技艺,相互交融。
寺庙里,不同民族的信徒在此虔诚礼佛,更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
丰州城在不同时期人口有所不同。据《辽史》记载,辽代丰州城始建时约有1200户。到了金代,据《金史·地理志》记载,丰州共有22683户,按每户平均5人计算,人口约10万左右。蒙元时期,随着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加深,丰州城是中原地区通往漠北的交通枢纽,愈加繁荣。
万部华严经塔内,金元明各代游人用汉文、契丹小字、西夏文、畏吾体蒙古文等多种文字留下的墨书题记,内容丰富,见证着这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丰州城出土过许多精美的文物,一些较为著名的: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香炉:1970年出土,是国宝级文物。该香炉圆鼓腹、三兽足,颈部雕贴三只麒麟,正面有方形题记,阴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器型最大、最完整、色彩最丰富的钧窑产品,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辽代白釉瓷碗:收藏于呼和浩特丰州故城博物馆。此碗折沿浅孤腹圈足,内壁上部模印有条状花纹,在施白色化妆土后罩透明釉入窑一次高温烧成。釉表色调柔和,白中闪黄,纹饰豪放,是辽代白瓷中的粗品。
中统元宝交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白塔内出土。据考证,这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纸币实物,为研究元代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此外,丰州城还出土过辽绿釉瓷鸡冠壶、辽黄釉葫芦形执壶、金仙人故事纹铜镜等文物。这些文物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丰州城的兴盛和繁华。
二、刘秉忠是元代名臣,是主持设计新城元大都(现北京)和元上都的总设计师
刘秉忠(1216年 - 1274年),这位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建筑学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天资聪颖,八岁入学,每日能背诵上百句文言。13岁时,他被作为人质送入蒙古都元帅府,17岁任邢台节度使府令史 。因不满文书工作,他毅然辞去官职,出家为僧,法号子聪。
一次随海云禅师拜见忽必烈的机缘,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因其学识渊博、对答如流,深受忽必烈赏识,成为重要幕僚。他曾随忽必烈出征云南、鄂州等地,多次劝谏忽必烈勿滥杀百姓,救下众多生命。
忽必烈继位后,刘秉忠大展宏图。他制定各项制度,还俗后被赐名秉忠,担任光禄大夫、太保等要职。他建议定元朝国号为大元,推进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选拔人才,构建元朝部分政治体制和典章制度,完善元初官僚体系与管理制度,助力忽必烈推行汉法。在建筑领域,他主持设计新城元大都和上都,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此外,他诗文词曲皆擅,《藏春集》《平沙玉尺经》等作品流传于世。去世后,他被追赠太傅、太师,进封常山王,谥号文正 。刘秉忠是开国功臣,忽必烈最信任的汉人。其墓地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原桥西区)贾村以西约一公里处。
三、刘秉忠诗中的丰州城,塞上繁华与人文风情
在刘秉忠眼中,丰州城是塞北一座重镇。它地处南北与东西交通交会点,既是中原通往漠北的重要枢纽,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自辽代建成,历经金、元,始终是南北方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融之地。
当刘秉忠路过此地,所见令人赞叹。
刘秉忠的《过丰州》,更是将丰州城的魅力定格于诗行之中。“出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半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
“出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诗人行至丰州,大黑河水悠悠西流,道路两旁庄稼繁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农耕景象,尽显丰州城的富庶安宁。“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半明城上楼”,晴空下,万部华严经塔耸立大明寺内,庄严肃穆;城楼上曙光初照,寺庙香烟袅袅,诵经声回荡,浓厚的宗教氛围扑面而来。“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城中虽车水马龙,却宁静祥和,诗人悠然骑马而过,满是对这座城的喜爱与赞美。
刘秉忠骑着马,晃动吟鞭,将所见所感化作诗句,让元代丰州城的独特魅力,穿越历史长河,呈现在后人眼前。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