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十年间,许多军队高级将领参与了支左运动,积极投身于地方治理工作。然而,在地方执行职务时,由于处理问题的失误,他们在后来的清算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滕海清将军便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滕海清,是红四方面军培养出来的优秀将领,曾在土地革命时期活跃于红四方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新四军,随后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了华东野战军的诸多战役。
从他的职历来看,滕海清不仅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还具备深厚的政治素养,曾担任过政工干部和军事指挥官。在抗日战争中,他成为了彭雪枫的得力助手,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几乎参与了所有华东野战军的大规模作战,担任过师长、纵队副司令员及军长等多个职务,展现了全方位的军事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经历一段军事教育工作后,被调往北京军区担任副司令员。然而,1967年对他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内蒙古发生了严重的伤人事件。中央决定将青海军区司令员刘贤权调任为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同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之所以选择刘贤权,主要是因为他在处理青海事件时表现出高度的公正和有效性,积极居中协调各方,以促进团结,稳定局势。内蒙古的问题与青海类似,因此上级对他寄予厚望。
但由于某些工作原因,刘贤权暂时无法上任,为了尽快解决内蒙古的危机,中央决定让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滕海清暂时代理该职务。随着青海的工作压力增大,中央最终改变了最初的安排,刘贤权的调动被搁置,而滕海清则留在内蒙古继续工作,兼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司令员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
自1967年底开始,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在江青和康生的指示下,发起了名为“挖肃运动”的行动。这场运动导致大量干部和群众错误地被打成所谓的“内人党”,遭受严重的迫害。到1969年,中央对此进行了干预,并下达了文件,要求对错误受害者进行彻底的平反,除了重大嫌疑者外,其他人应立即释放。
随着四人帮被打倒,中央开始进行拨乱反正的工作,充分平反冤假错案,全面推翻所谓“新内人党”历史的错误决策。江青最终受到了历史的审判,而康生早已去世,负责此事的主要领导人仍在职务上。
昔日的内蒙古干部黄火青在回忆录中提到,内蒙古的代表甚至提出“中央究竟是要200万内蒙古人民,还是要滕海清”的问题。这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些棘手的问题难以理顺,因此许多遗留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张震在其回忆录中提到,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由杨勇牵头,出席会议的多位军队同仁共同致信中央,建议对滕海清在内蒙古的工作进行客观分析。所谓“内人党”的问题,主要是康生提出的政策,他是决策者,而滕海清则是执行者。后来,中央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充分考虑了军队同事们的看法。
随后,滕海清被调任济南军区担任副司令员,直到八十年代初他逐渐退居二线,1987年正式退休,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