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17年,即公元643年春季的三月,唐太宗李世民已经登基为“天可汗”,他召集了自己信任并器重的一群帝国重臣,面前这群人都是在建立大唐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们。
这些人,正是我们在课堂上历史课本中必然不会忽略的名字: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大家纷纷提出意见和分析,讨论形势,而李世民的脸色逐渐沉重,愈发难看。
即使皇帝努力掩饰自己的情绪,面容冷静,所有在场的老臣们都能察觉,原本纵横四海、无往不利的李世民,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再次感受到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和悲伤。
此时,李世民的心中除了深深的悲痛,或许也难免浮现一丝无法控制的恐惧:难道16年前自己遭遇的那个诅咒,真的是命中注定、注定要应验吗?
回溯17年前,那是大唐开国的第九年,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渊正坐在皇宫的后花园里,与妃子和大臣们在池塘里泛舟,享受一个悠闲的午后时光。
然而,这一切的宁静被一声声撕裂天空的杀声打破,宫外突然传来阵阵刀剑交击的声音,吵闹声愈发喧嚣,急得李渊从船上站起,心里顿时五味杂陈。当华丽的龙船还未完全靠岸,突然一个披着血衣、全副武装、手持利矛的将军闯入宫内——这情形若发生在平常,李渊定会下令立即将其斩首。
李渊心生震慑,几乎失去帝王应有的威严,他认出这个浑身散发着凶恶气息的将军正是李世民麾下最为忠诚勇敢的将领,尉迟敬德。看到尉迟敬德的模样,李渊心中瞬间明白,一定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命他来此。
难道李世民已经按捺不住,要反叛谋取皇位了吗?李渊愣住了,心中充满疑问,于是开口问尉迟敬德:“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你怎么来了?”
李渊深知,作为经验丰富的政治老手,他不可能看不出来,尉迟敬德之所以敢在这种情况下前来,背后无疑是李世民的命令。而李世民亲自指派尉迟敬德来此保护自己,显然是因为李世民与其他儿子之间长久以来的斗争已然走到了爆发的临界点。
其实就在前一天,唐朝天文台的官员傅奕便已秘密向李渊报告,奇异的天象再度出现——在六月份的天幕中,金星竟然在白昼时分出现,这种异常现象被古人视为不祥之兆。而更为不安的是,这一次异象出现在李世民的辖区——秦地。
这种奇异的天象被认为预示着动荡与不安。傅奕可能因为情感上的犹豫,未能在第一时间将这事报告给李渊,但第二次出现天象后,傅奕再也不敢怠慢。
他急忙上报,称这意味着李世民将成为大唐的天下之主!李渊这时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便立刻将李世民召至宫中,并将傅奕的报告拿给他质询,直言不讳地问李世民是否真的有谋反之心。
李渊没有想到,这句问话,不仅令自己的政治生涯陷入动荡,更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就在李渊疑虑重重的时刻,他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未曾察觉的父子间裂痕,已然无可避免地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