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晚年曾开玩笑地说:“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几个是我的朋友。”他口中的“国民党将领”,并非指像蒋介石这样的右翼人物,而是指那些从国民党阵营转向支持共产党的爱国进步人士,尤其是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之一——张治中。
张治中是蒋介石的亲信之一,但他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曾三度前往延安,与毛主席、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重庆谈判后,他为了保障毛主席的安全,亲自陪同毛主席坐专机返回延安。
1949年,张治中作为国民党和谈代表参加北平谈判。谈判破裂后,他决定留在北平,毛主席对他有过幽默的评价:“他这个人专门做善事,做了不少好事。”那么,张治中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何会三顾延安呢?
张治中于1890年出生在安徽巢县,家境贫寒,童年时他只接受过短暂的私塾教育。十几岁时,他便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漂泊生涯,曾做过店铺学徒和候补警察等工作。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投身革命,成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中的一员。
1917年,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并发动了“护法运动”。张治中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突出,从一个普通的连长晋升为桂军军校的参谋长。在国民党军任职时,张治中目睹了民众苦难,深感忧虑,开始寻找救国的道路。
20世纪20年代初,张治中听闻十月革命的成功,认为俄国的变革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便多次辞去军职,前往上海深入了解十月革命的情况。在上海,他接触到了以陈独秀为首的共产党领导,并与其探讨了共产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在上海大学学习俄语,拜瞿秋白为师。
1924年,张治中为支持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进入黄埔军校担任军官团团长。他与周恩来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通过与周恩来的交流,他对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深感钦佩。虽然最终未能加入共产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并在白色恐怖时期保护国民党内的左派人士。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张治中陷入了国共两党的矛盾之中。虽然他必须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但他并不认同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治中专注于抗日与对抗军阀,坚决反对“剿共”,在蒋介石的亲信中,他是少数几位没有敌视共产党的人。
蒋介石为何对张治中宽容?他之所以容忍张治中,有三方面原因:
1. 从战略角度考虑,蒋介石把张治中当作一张牌,若有一天“剿共”失败,张治中将成为和谈的重要代表。
2. 张治中曾经救过蒋介石一命。1939年,张治中在一次空袭中,冒着生命危险带领蒋介石躲进防空洞,救了蒋的命。
3. 张治中处理事情机智灵活,不轻易惹怒蒋介石。
抗战期间,张治中坚决支持抗日而反对剿共。蒋介石虽然不赞同他的立场,但因张治中独特的处事方式和过去的恩情,一直容忍他的行为。
重庆谈判前夕,蒋介石向毛主席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毛主席考虑到民众困苦,决定前往重庆。毛主席与周恩来等人准备前往重庆时,张治中参与了周恩来与毛主席之间的谈判安排,尤其是关于毛主席安全保障的问题。在周恩来的细心安排下,毛主席的安全得到了充分保证,张治中也全程负责毛主席的安保工作。
重庆谈判持续了超过40天,虽然因为蒋介石诚意不足,未能达成全面协议,但张治中在两国之间的沟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9月29日,周恩来单独前往张治中府邸,商议毛主席返回延安的安排。张治中承诺会全力保障毛主席的安全,并亲自将其护送回延安。
10月8日,蒋介石最终同意让张治中陪伴毛主席回延安。10月11日,毛主席在张治中的陪同下成功抵达延安,第二天,毛主席与张治中在机场上亲切交谈,毛主席赞扬了张治中的和平诚意。
1946年,张治中被任命为“军事调停小组”成员,与周恩来和美国特使马歇尔一起,参与中美谈判。毛主席与张治中的友谊依旧深厚,张治中在回忆起与毛主席的交往时,幽默地提到:“刘关张三顾茅庐,我也三顾延安。”他通过与毛主席的多次交流,进一步坚定了自己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信念。
虽然张治中深知自己所在的阵营与共产党不同,但他始终坚守对国家未来的责任。1954年,周恩来曾在全国人大前告诉张治中:“毛主席不同意在会议上讲话。”张治中一再劝说,最终毛主席在会议上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讲话,显示了他对张治中深厚的友谊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