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像秦始皇那样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暴君,也有人认为他是名垂千古、功高盖世的伟大帝王。
他留下的标志性建筑——长城,也成为了众说纷纭的话题。有人认为那是秦始皇气吞万里如气吞山河的体现,是为后世留下的伟大遗产;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长城是他暴虐统治的见证,充满了数不清的无辜死者的血与泪。
甚至连他的身世也成为了各方争议的焦点,有人质疑他是否真的是秦王的合法继承人。
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曾在赵国做过人质,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卫国的富商吕不韦。吕不韦看中了子楚的潜力,计划借此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便将已经怀孕的妻妾赵姬送给了他。赵姬不久便生下了嬴政。有趣的是,子楚没有识破吕不韦的用意。
回到秦国后不久,秦孝文王驾崩,子楚顺理成章继位,成为秦庄襄王。然而,秦庄襄王的生命却在几年后戛然而止,嬴政自然继位为秦王。由此,有人猜测嬴政的身世并非如此简单,甚至质疑他是否真的是合法继承人。但这一切的真相至今未能证实。
无论如何,嬴政即位后,得到了许多能臣的辅佐,军事上依赖王翦,行政上倚重李斯,再加上商鞅变法带来的种种效益,秦国开始逐渐崛起。最终,公元前221年,他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举,实现了中国首次大一统。
因此,称他为“千古一帝”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秦始皇的暴虐一面同样鲜明,阿房宫、秦始皇陵以及长城这些雄伟的遗迹,恰恰也成了他暴政的铁证。为了建造这些伟大工程,数以万计的劳工惨死,尸骨堆积如山。因此,称他为“暴君”也并非没有道理。
今天,我们不讨论他统治的功过,也不评价他的治国策略,而是聚焦于一个特定问题——秦始皇为何要自称“朕”。
嬴政统一中国之后,许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以历法为例,在商朝时期,每年的第一个月是从二月开始,而到了周朝则将十一月定为每年的起点,这一制度持续了五六百年。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历法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将每年的开始定在了十月,而官员入朝时的庆贺时间也定为十月初一。
除此之外,黑色成为了最尊贵的颜色,这时如果有人说某人“真黑”,那并不是讽刺,而是对其高贵的赞美。
在数字上,六成为了最尊贵的单位,一个步伐的标准距离是六尺。秦朝的兵符、法冠、舆车的宽度,甚至驾车的马匹数量也都与“六”有关。
此外,秦始皇还做出了一项标志性的决定,那就是改变了王朝的称号。
他对大臣们说:“我已经统一了六国,‘秦王’这个称号实在太低微,与我的伟大功绩不符,必须要改变称号。”
大臣们一致点头,开始讨论新的称号,期望为秦王取一个更为霸气且具有深意的名称。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和学者们商议后,终于上书建议,称秦王为“泰皇”,因为古代的“天皇”和“地皇”都代表着极高的尊荣,而“泰皇”则是其中最为尊贵的称谓。
然而,秦始皇却表示,“泰皇”过于复杂,不如简化为“皇”,另一个字采用“帝”这一古老的称号,最终定下“皇帝”这一新称号。
大臣们纷纷称赞,这一提案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从此“皇帝”成为了秦始皇的专属称号。
此外,秦始皇还废除了传统的祖宗死后赐予的谥号制度,决定自己百年之后不再有谥号,而生前就自称“始皇帝”,死后依旧如此。继位的儿子将称为“二世”,孙子称为“三世”,既简洁又威风。
因此,秦始皇从此成为“秦始皇”,而他的儿子胡亥则成为“二世”。然而,遗憾的是,秦朝在“二世”的统治下仅仅存在了两代,就迅速灭亡,未能实现千秋万代。
在秦朝建立之前,各国的君王常常自称“寡人”,其中“寡”的字面意思是“缺少德行之人”,这反映了君王的谦虚之心,承认自己可能存在不足。
但实际上,“寡人”并非自谦,而是一种象征尊贵的说法。古人认为,“寡”代表的是高位,而“众”则表示低位。在封建社会的金字塔结构中,最底层的普通百姓最多,而最顶端的皇帝则仅有一位。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君王才自称“寡人”,意在显示其超然的地位。三国时期的诸侯,如曹操和孙权,虽未称帝,但也自称“孤”,其含义与“寡人”相似。
在秦始皇称帝之前,“朕”字并不具有特殊意义,它只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几乎人人都可以使用。
例如,某人约朋友出去,朋友可能会说:“对不起,朕今天没空。”
然而,丞相李斯为了讨好秦始皇,建议将“朕”字专门用作皇帝的称谓,凡非皇帝之人若使用这一词语,将受到严惩。从此,“朕”字便成了中国历代帝王的专有称呼,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才彻底终结。
那么,为什么“朕”字会从一个普通的代词成为秦始皇的专用词呢?
若从字形分析,“朕”字包含“月”和“关”两个部分,细究其背后,恰恰蕴含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舟”和“火”是象征生命与力量的两大要素。船代表着人类出行、冒险以及生存的手段,而火则是驱散黑暗、保障生命的关键。
秦始皇选择使用“朕”,不仅象征着他掌控了生死命运,还是对六国贵族的威慑,提醒他们不要轻视他的权威。
而李斯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犹如将分散的各国凝聚在一艘巨轮上,借助火种前进,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因此,“朕”字象征着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他希望带领国家人民,驶向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世界。
不过,正是这种极端的使命感,推动了秦始皇留下许多伟大的成就,也使得他的暴政引发了民间怨恨,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使命感成就了秦始皇的伟大,但也注定了大秦帝国的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