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前403年—前225年),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毕公高之裔孙)。魏国的成立始于战国初期,源于晋国的内乱。前445年,魏斯继位,自称诸侯,史称“魏文侯”,他为了让国家更强盛,采取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称霸四方。他将都城设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的领导下,魏国一度呈现出勃勃生机。魏国地处中央,周围敌国环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但这种忧患意识也推动了魏文侯成为战国时期首位实行改革的国君。前364年,魏惠王将都城迁至大梁(今河南省开封)。最终,魏国于前225年被秦国灭亡。
毕万,姬姓毕氏,名万,毕公高(周文王姬昌的庶子,周武王姬发的异母弟,封于毕国)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前661年,毕万辅佐晋献公灭掉魏国(该魏国为西周初期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晋献公将魏地赐封给毕万,并任命他为大夫。毕万的后人以“毕”字为姓,成为魏国的始祖。
魏武子魏犨,姬姓魏氏,名犨,谥号“武”,为毕万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晋国魏氏的第一任家主。前656年,魏犨与姬重耳一同流亡他国。前636年,姬重耳成功返回晋国并即位为晋国国君,即晋文公。魏犨与狐偃、赵衰等人共同被称为晋国的五贤士。
魏悼子,魏武子之长子,是晋国时期的魏氏第二任家主,也是一位著名的大夫。魏昭子魏绛,姬姓魏氏,名绛,魏悼子之子,谥号“庄”,也称魏庄子,为晋国魏氏的第三任家主。前562年,魏昭子开始定居于安邑,也即今天的禹王城。
魏献子魏舒,姬姓魏氏,名舒,亦名荼,为魏昭子的孙子,谥号“献”,是晋国魏氏第四任家主。魏舒提出了车战向步战转变的战略,特别是在前541年的大原之战中,他提出毁车为步的思想,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方式,步兵的使用逐渐取代了车战,使步战成为战争中的主导方式。
魏简子魏取,姬姓魏氏,名取,魏献子之子,谥号“简”,为晋国魏氏第五任家主。魏襄子魏侈,姬姓魏氏,名侈,晋国魏氏第六任家主。魏桓子魏驹,姬姓魏氏,名驹,为魏襄子之孙,谥号“桓”,他与赵襄子、韩康子一起,前454年打败智伯瑶,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魏文侯魏斯,姬姓魏氏,名斯,亦名都,为魏桓子之孙,是魏国的开国君主,前446年—前396年在位。前403年,他被封为诸侯,史称“魏文侯”。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制定了《法经》,为中国封建法制奠定了基础。为了强化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他推行农业奖励,修建水利,并推动军事扩张,攻占中山国、秦国和楚国,奠定了魏国的霸业。
魏武侯魏击,姬姓魏氏,名击,是魏文侯之子,魏国第二任君主,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前389年,魏武侯听从吴起的建议,成功在阴晋城外大败秦军,史称“阴晋之战”。然而,由于魏武侯听信谗言,对吴起产生疑虑,最终导致吴起投靠楚国。
魏惠王魏罃(前400年—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亦名婴、莹,为魏武侯之子,是魏国第三任君主,前370年—前319年在位。魏惠王与兄弟魏缓争夺王位,同时韩、赵两国也趁机干涉魏国内政。前364年,魏国在石门之战中败给了秦国,之后,魏惠王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迁都大梁,修筑鸿沟,发展农业,改革政治。
魏襄王魏嗣,姬姓魏氏,名嗣,魏惠王之子,魏国第四任君主,前319年—前296年在位。前318年,魏国与其他国家联合进行合纵攻秦,但以失败告终。魏襄王在位期间,魏国与秦国多次发生战争,且始终无法抵挡秦国的强势。
魏昭王魏遫,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魏国第五任君主,前295年—前277年在位。前293年,魏国在“伊阙之战”中败给了秦国,从此魏国开始向秦国割地求和。
魏安釐王魏圉,姬姓魏氏,名圉,魏昭王之子,魏国第六任国君,前276年—前243年在位。在他的统治下,魏国面临严峻的外部压力,特别是在长平之战后,魏国的军事力量逐渐减弱。
魏景湣王魏增,姬姓魏氏,名增,魏安釐王之子,魏国第七任君主,前242年—前228年在位。前243年,魏国的忠臣信陵君魏无忌去世,魏国的衰退逐渐加剧。
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魏景湣王之子,魏国最后一任国君,前227年—前225年在位。前227年,荆轲刺杀秦王失败,而魏国在前225年被秦国所灭,魏王最终投降,魏国灭亡,结束了魏国在历史中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