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车水马龙、繁忙喧闹的大都市中,街角的报童飞快地跑着,手中举着一张报纸,激动地大喊:“号外!号外!盛家七小姐因争夺遗产,将亲生哥哥告上法庭!” 这一消息,迅速吸引了路人的目光,激起了众人的好奇心,纷纷议论着,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盛家,作为大上海的名门望族,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地位和财富呢?盛家这场家庭纷争又是如何引发的?遗产的分配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何这场争斗最终让妹妹将自己的亲哥哥告上了法庭?所有的这些疑问,都从盛家老爷盛宣怀的去世开始。
盛宣怀,这位生于清末民初的实业巨子,在当时的中国商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凭借卓越的商业头脑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清朝末年的一位商业大亨,盛家也因此成为了最为富有的家族之一,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生活在富贵荣华之中,无忧无虑。然而,一切的美好却在某一天戛然而止,盛宣怀猝然离世,家庭的幸福和安宁,如同泡沫般在瞬间破裂。
随着盛宣怀的去世,盛家的财富便成为了亟待分割的遗产,这也为之后的纷争埋下了伏笔。清朝末年,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席卷而来,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被侵略者的枪炮摧毁。中国的商贸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有远见的商人投身其中,迅速积累了财富。盛宣怀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他早早投资实业,成为了当时的一位商界领袖。在商战中,盛宣怀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无数同行,包括知名商人胡雪岩。
除了在商业领域的成功,盛宣怀还不忘回报社会,创建了多家慈善机构,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无论是清朝末年,还是民国初期,盛宣怀都在实业领域和慈善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富有的人之一。他的盛家,也因此成为了大上海的标志性家族。然而,盛宣怀在1916年4月去世后,大家对他遗产的分配问题产生了疑问。
幸运的是,盛宣怀早早就对自己庞大的遗产进行了规划。在他的遗嘱中,四成的财富被指定捐给“愚斋义庄”用于慈善事业,剩余六成则分给了子女们。然而,盛宣怀忙于事业,未曾细心照顾子女们的教育,甚至没有想到在他去世后,这笔遗产会引发如此激烈的家庭争斗。民国初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眼里,钱财成了最重要的存在。盛宣怀生前的安排,也在兄弟姐妹之间显得不再重要。
起初,遗产的六成由盛宣怀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孙子均分,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可是,时光飞逝,到了1911年,江苏的军阀势力逐渐盯上了“愚斋义庄”那四成的财产,义庄无力抵抗,只能将其中的四成交给军阀,以换取后续的安定运营。然而,这一事件的发生,却为之后的财产争夺埋下了隐患。当盛家的男子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们立刻前往义庄,将剩下的六成财产也一分为二。此时,他们心中只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认为与其让这些钱去做慈善或奉送给军阀,不如直接分给家人。
然而,这一切并未如他们所愿,盛家的女儿们终于决定反抗,维护自己的权利。首先站出来的是盛家的七小姐,盛爱颐。她自幼接受新式教育,留学归来后,还曾担任过银行行长、商业部部长等重要职务,眼界和智慧远超常人,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她的见识已远远超越了许多男性家族成员。她决心要让那些“草包哥哥和侄子”付出代价,争取到自己应得的份额。
盛爱颐通过与律师的朋友合作,成功了解到了民国新法律的一条重要规定:未婚子女也可以享有遗产分配权。凭借这一法律支持,盛爱颐顺利赢得了官司,最终获得了50万两白银。看到七姐姐的胜利,盛方颐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同样将哥哥和侄子们告上了法庭,并轻松获得了50万两白银。根据当时的法律,已婚女子也同样享有遗产分配的权利,于是盛家的其他已婚姐妹纷纷走上法庭,捍卫自己的合法继承权。最终,盛家的“废物”兄弟们无奈地将遗产分配给了姐妹们,所有的财产终于得以分割。
然而,盛家的继承者们似乎并未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财富,除了盛爱颐之外,其他人迅速挥霍掉了所有的财产。他们自认为这些财富足以让他们一生无忧,却没想到很快就耗尽了所有积蓄。他们习惯了奢华的生活,没能精打细算,结果财富迅速消耗殆尽。面对兄弟姐妹们的挥霍,盛爱颐痛心疾首,立下誓言绝不做盛家的“败家子”。
于是,她决定将自己手中的遗产投入到实业中,开办百乐门歌舞厅,然而由于缺乏经营经验,百乐门很快宣告破产。不得已,她将百乐门转让给他人,但让人唏嘘的是,百乐门在她转让之后,竟然变成了上海最为繁荣的地方,成为了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盛家最终的命运,仿佛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教训:无论多么富有,若不善于管理和珍惜,最终也会一无所有。从古至今,富豪的遗产分割总是引发社会的关注,盛家这一段波澜壮阔的财富争夺战,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