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十分有趣,提问的人表明了许多明朝的支持者对张居正改革的高度认可,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未能继续推进改革的惋惜之情。诚然,张居正的改革为拯救明王朝的危机、缓解社会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从军事、政治与经济等多个方面对大明进行了一系列整顿,特别是在经济改革方面,他积极试图扭转自嘉靖和隆庆以来积累的政治腐败、边防松懈和民众财困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他增强了中央集权,充实了国家的财政,提升了国防力量,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更为发展。然而,这一切的努力都随着他的离世而戛然而止。
那么,假如张居正能够获得更多的时间发展他的改革,大明究竟会走向何方呢?客观来讲,若是他能延长改革的时间,无疑会对大明产生积极影响。就其改革内容和效果来说,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明的命运,却确实对其有利。毕竟,到了那个时候的大明,所面临的问题数不胜数,并且依旧在持续恶化,改革事业并非一蹴而就,因此,若他得到更多的时间,自然会帮助改善现状,尤其是对于明朝面临的财政危机,必然会有所好转。
在官场上,张居正不断着手整顿吏治,他深知“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的道理,将“核吏治”视为“安民”和“治理”的基础。因此,除了侧重经济外,整顿官员的廉洁与效率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军事事务上,张居正则采取“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策略,一方面通过“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项措施督促边防官员,使得边防军事有了切实的保障,得以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他善于识人并大胆任用合适的将领,赋予其全权处理边防事务。
尽管张居正在很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我们依然不得不说他的改革最终还是失败了。除了“一条鞭法”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并且延续到了清朝(清代的“摊丁入亩”改革就是“一条鞭法”的延续),其他的改革措施大多被抛弃,最终无疾而终。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以及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个人的深切怨恨。保守派对改革的反对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必定不愿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因而形成了巨大的阻力。而且,万历自幼便受张居正的强大压制,心中自然对这位曾经的老师怀有敌意。他不希望张居正的改革继续下去,因此即使张居正没有去世,也势必在首辅的位置上无法久留,失去这一职位后,他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也将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