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关之战惨败后,李自成带领他的农民军于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从阜成门悄然撤离北京。他决定分道而行,分成两路向西安退去。此时的李自成农民军虽然遭遇挫折,但力量依然可观,尤其是在太原,由陈永福带领的部队人数不下四万,延安和绥德地区则由李过与郝摇旗指挥的精锐,兵力甚至上升到六万之众。
李自成在西安务求稳定,因此他精心制定了后续的军事计划,意图向南攻取汉中,西征甘肃,直达兰州,力求巩固关中区域以作为抵抗清军的坚强后盾。顺治元年八九月间,李自成的农民军几次成功击退了清军的进攻,再加上险峻的黄河与潼关天险,设想拥有足够的力量抵御清军的进一步侵扰,扩大西安的根据地。
然而即便农民军战斗力仍显得雄厚,他们为何竟会在西安短暂停留后选择继续南撤呢?首先,自李岩遭到牛金星的诬陷而被杀、刘宗敏在通州之战中重伤后,农民军的两大骨干接连离去,使军队的士气大受打击。此外,李自成本身也身患重病,精力不济,导致内部出现文武不和、士气低落等问题,军队的战斗力因此大幅下降。
其次,面对愈加不利的局势,原本倒戈于李自成的唐通,在顺治元年九月选择了投降清朝并献出了宁武关,令李自成的农民军陷入被动。唐通不仅投降,还引导清军攻打李自成的故乡陕西米脂县,造成大量农民军家属的惨死,甚至挖掘了李自成的祖坟,这一背叛行为使得农民军内部人人心惶惶,恐慌不已。
再者,在顺治元年十月,清朝的阿济格已经被封为和硕英亲王、靖远大将军,开始他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他率领满洲八旗及汉军吴三桂、尚可喜,从大同出发,迅速挺进陕北,并直捣西安。同时,豫亲王多铎也集结满蒙八旗和汉军孔有德、耿仲明从陕西东面进攻,彼时两支清军交叉包围,使李自成农民军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难以互相支援。
尽管在潼关,农民军与清军展开了殊死之战,然而付出的惨痛代价远比清军更为沉重,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军心受到更大的打击。最终在顺治二年(1645年)之际,在潼关失守后,面对清军的连续追击,李自成虽然仍掌握着庞大的军队,却被迫放弃西安,经过蓝田与商州,选择从武关进入襄阳。
到了顺治二年四月,农民军在江西九江与清军进行最后一场决战,然而他们不幸再度败北。此后,李自成的军队节节败退,转向湖南方向。在顺治二年五月初,农民军逐渐退至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区。十几天后,再次受到逼迫时,李自成的身影便不再出现在队伍之中。他的死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悬案,至今引发无数猜测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