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的第一责任人是叶利钦,我最多是第二责任
创始人
2025-09-07 21:02:27
0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俄罗斯人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该为苏联的解体及随之而来的国家困境承担责任。这一结果反映了俄罗斯人对当时领导人的不满情绪。2012年,另一项民意调查结果表明,戈尔巴乔夫被认为是近一百年来最不受欢迎的苏联领导人,支持率仅为14%,低于尼古拉二世的31%、斯大林的28%、赫鲁晓夫的24%和叶利钦的17%。这一排名让人惊讶,尤其是尼古拉二世的支持率竟居首位,令许多人感到意外。

面对苏联解体的责任,戈尔巴乔夫在2013年3月30日接受俄新社采访时明确表示,苏联解体的首要责任应由叶利钦承担,而他自己最多只是第二责任人。自1985年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以来,戈尔巴乔夫接手时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国家危机,经济停滞、民族矛盾加剧、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苏联当时不仅在阿富汗遭遇战争困境,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也给国家带来巨大影响,东欧剧变则更使苏联的统治形势岌岌可危。

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些改革可以分为国内改革和外交改革两部分。在国内,他推行计划经济的改革,试图提升经济效率,逐步推动政权的开放;而在国际上,他提出了“辛纳屈主义”,允许各加盟共和国根据自己的意愿管理内部事务,并试图通过签订《新联盟条约》,将苏联从一个紧密结合的联盟转变为一个松散的“共和国联盟”。其中,“辛纳屈主义”这个名字来源于一首名为《我的路》的歌曲,意味着苏联放松管制,允许各成员国自主发展。

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混乱。苏联成员国的不满情绪在改革的推进中愈加激烈,东欧剧变的浪潮也随之涌现,而戈尔巴乔夫则拒绝像苏联过去那样采取武力干预的手段来遏制这些变化。苏共内部的保守派、军队和克格勃高层人士认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苏联必然会分裂,于是他们决定通过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恢复老苏联的统治模式。

1991年8月18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八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将当时正在克里米亚度假的戈尔巴乔夫软禁。一天后,亚纳耶夫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务,自任代总统,并发布《告苏联人民书》。他们将坦克和装甲车开进了莫斯科市中心,包围了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大楼,这一事件被称为“八一九事变”。

这场政变背后,原因简单且直接:俄罗斯是苏联的核心,而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强烈反对苏联,甚至为了此事退出了苏共。叶利钦得知政变消息后,立即站出来支持戈尔巴乔夫,他跳上政府大楼外的坦克,发表演讲,号召民众抗争,并命令俄罗斯军队展开武装防御。此时,莫斯科的市民纷纷涌向街头,积极响应,设置路障,欢迎俄罗斯军队与政变的军队对抗。与之相对的,苏联军队的士兵却在关键时刻纷纷倒戈,拒绝开火。

“八一九事变”的消息迅速传到欧美,西方国家纷纷表达谴责,支持叶利钦。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这场政变最终在三天后宣告失败,苏联军方撤军,戈尔巴乔夫获释。回到莫斯科后,戈尔巴乔夫发现这场政变严重打击了他的声望,叶利钦几乎取代了他,成为俄罗斯的实际领导人。此后,叶利钦发布命令解散苏共,戈尔巴乔夫失去了在苏共的领导地位。

随后,叶利钦与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以此取代原有的苏联结构。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陆续脱离苏联,苏联的解体几乎不可避免。为了避免国家爆发内战,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天晚上7点,他在电视讲话中表示,尽管他坚持支持各民族的独立和主权,但他反对国家分裂,认为解散苏联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他还表达了对失去大国荣誉的深深忧虑,并预言这种后果将给人民带来沉重的代价。

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的解体并非因他而起,而是因为叶利钦的改革导致了这一局面。他坚持认为,尽管内部的民族矛盾迫使他进行改革,但他始终主张保持苏联的统一。他批评将苏联解体的责任归咎于他的人,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然而,批评者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于急功近,尤其是他对西方的过度依赖以及对西方的过分信任,导致了苏联的衰败。人们普遍认为,戈尔巴乔夫过于软弱,错误地将权力交给了别人,最终让不负责任的人得以掌握政权。

1992年以后,叶利钦在国内实施了激进的经济改革,但这一改革却使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政府频繁更迭,政治动荡不安。1993年,叶利钦与副总统鲁兹科伊之间的严重分歧激化,叶利钦下令解除副总统职务,并成立新的立法机关。同一天,俄罗斯议会宣布停止叶利钦总统职务,并由被罢免的副总统接替。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对峙。

1993年10月,叶利钦命令军队进攻议会大厦。经过长达10小时的激烈战斗,叶利钦最终胜利,稳固了自己的地位。此后,他进一步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但过快的改革使俄罗斯经济陷入危机,短期国债问题导致经济崩溃,车臣战争更是拖延多年无法解决。最终,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因健康原因辞去总统职务。在辞职演讲中,他向国民道歉,承认自己未能实现人民的期望,并请求原谅过去的错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美国与明朝,表面上看似毫不相干。一个是我国的封建王朝,一个是充满野心与资本主义气息的崛起国家,似乎没...
原创 一... 1934年,中央苏区迎来了一位出人意料的“访客”。 一位年迈、衣衫褴褛的乞丐,在清晨便出现在苏区门前...
原创 清... 皇帝三宫六院,拥美人无数,如果颜值不过关是进不了皇宫的。可当我们翻看清朝的老照片,却发现那些清朝皇室...
明代“九边十一镇”有多强?长城... 延庆城南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活动公告 延庆城南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延庆区档案史志馆南馆)将于2025年5月...
原创 他... 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我党陆续在南昌、广州等地掀起了对国民党的武装反抗斗争。鉴于当时国民党在...
原创 日... 松江的风景宛如一幅如诗如画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在这片明媚的光影下,隐藏着一个被岁月遗忘的深坑...
原创 他...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基于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基础,南方八省的游击部队被整编成了新四军。新四军的...
原创 曹... 一、曹操、杨修与“鸡肋”之谜 为何曹操会决定杀害杨修?《三国演义》与正史对此均有解释,而核心原因便...
原创 下... 在东汉开国史册中,光武帝刘秀始终以"仁君"形象被后世传颂。他善待功臣、轻徭薄赋的治国方略,与汉高祖刘...
原创 看... 一、刘备的两大特征 读历史时,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将自己代入其中,带着情感色彩去看待。特别是在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