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所谓“冤家路窄”,王耀武与粟裕之间的恩怨,历史上可谓不小。其实,最憎恨王耀武的人,应该是粟裕。因为,1934年谭家桥一战,给粟裕带来了深刻的痛苦记忆。这场战斗,不仅导致了方志敏、刘畴西和寻淮洲等革命同志的英勇牺牲,连粟裕自己也差点丧命。而那时的敌方主将,正是王耀武。最终,粟裕凭借少数兵力,惊险地突破了王耀武的包围圈逃脱。那段往事,深深地刻在粟裕心中,因此当济南战役爆发时,粟裕提出了那个著名的口号:“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出自《粟裕战争回忆录》)
当然,粟裕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始终保持着冷静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他制定的战略方案,以围城打援为主,表现了极高的智慧和决断力。战役的复杂性不言而喻,当时王耀武领导着一支庞大的军队——“九个正规旅、五个保安旅和特种兵部队,总兵力超过十万”。而在徐州附近,邱清泉、李弥、黄百韬三支兵团也伺机而动,准备增援,兵力高达十七万。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攻打济南府无疑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一旦失误,可能会被敌人围歼。因此,粟裕周密考虑,提出了三个不同的作战方案:
1. 打援方案:首先歼灭新五军,然后扩大战果,逐一消灭敌人其他兵团。
2. 主攻济南方案:调集主力部队强攻济南,同时分兵阻止敌人增援。
3. 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步进行:在攻击济南的同时,也进行打援作战。
从粟裕这三个方案可以看出,他早已为这场恶战做足了准备。毕竟,王耀武是一位国军名将,抗战期间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且培养出一支以整编七十四师为代表的精锐部队。面对这样的敌人,仅凭热血显然无法取得胜利,必须谨慎行事。因此,粟裕在制定战术时,着重考虑了周全和精准。
毛主席如何抉择这三个方案呢?他明确提出,必须“集中最大兵力,阻援打援与真攻济南并行”。简言之,毛主席选择了兼顾两者的战略,同时让许世友负责“真攻济南”,而粟裕继续统筹全局,主要负责阻止敌方增援。也就是说,毛主席实际上将“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任务交给了许世友。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为何毛主席要选择许世友来执行这一任务呢?有几个原因可供分析。
二、为何点将许世友?
其一,山东兵团的准备充分。早在1934年五月,张云逸就曾提出过攻打济南城的建议,虽然由于当时的条件不足未能实施,但济南一直是山东兵团的主要目标之一,兵团早已为此做了充分准备。例如,许世友和谭震林在1934年7月攻克了兖州,随后他们明确表示,攻打济南城是他们的使命,便提出趁热打铁,立即开始进攻。换句话说,许世友早已蓄势待发,准备将济南纳入掌控。再比如,在潍坊之战中,王耀武曾亲自视察,并且自信满满地表示:“可保无虞”。然而许世友用一个月的时间攻破了潍坊,充分积累了攻坚经验,使得他对于攻城战有了更为丰富的实践。
其二,许世友在山东兵团的威望很高,指挥起来得心应手。许世友是我军的悍将,领导山东兵团攻城,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作为攻城部队的指挥官,许世友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三,外围打援任务的重要性。粟裕在外围承担着打援的关键任务,尤其是在面对杜聿明领导的邱清泉、李弥、黄百韬等强大敌军时,粟裕的任务极为重要。若粟裕同时负责攻城和打援,势必压力巨大。因此,将攻城任务交给许世友,粟裕则全力指挥外围的战斗,这样分工更为明确,能确保战斗的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安排非常合理。许世友虽然一度认为兵力不足,要求增援,但粟裕坚决否决了这一请求,强调外围战斗至关重要,必须保持兵力集中。许世友因此向毛主席报告,但毛主席的指示明确要求许世友听从粟裕的安排。事实证明,粟裕的战略眼光无误,最终许世友在粟裕的支持下,全力攻占济南,最终活捉了王耀武,赢得了这场重要的战役。
三、为何许世友不肯原谅王耀武?
在济南战役之后,许世友对王耀武的愤恨深刻,甚至连周总理出面劝解,都未能改变许世友的态度。这一反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那么,王耀武究竟做了什么,让许世友如此愤怒,以至于无法原谅?
有三种解释比较常见:
其一,使用毒气弹。许世友曾听说王耀武在战斗中使用了毒气弹,愤怒至极,认为王耀武对这件事必须负责。但事实上,后来的调查显示,毒气弹的使用并非王耀武直接命令,而是他的参谋长罗辛理的决定,而王耀武本人对此并不认同。尽管如此,许世友依然心有不满,认为王耀武应为此负责。
其二,巨大的伤亡。为了攻破济南府,许世友的部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王吉文、徐海珊等两位将领的英勇牺牲让许世友痛心不已,所有的愤怒和痛苦,都集中在了王耀武身上。
其三,对粟裕的不满。有一种说法认为,许世友因在济南战役期间与粟裕发生了一些矛盾,导致战后他被降职,错过了后来的重大战役。这种不满情绪,也可能间接影响了他对王耀武的态度。
虽然这些原因中,第三种说法并不成立,但前两种因素可能性较大。许世友的愤怒不仅仅源自战斗中的损失,还有对王耀武使用不正当手段的强烈反感。因此,即使这场战役被视为许世友的巅峰之战,他内心深处仍然有难以平复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