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军涌现出两位足以改变战局的杰出将领,堪称创造了国军奇迹的代表人物。其中之一便是傅作义。当时,薛岳在粟裕的猛烈进攻下被完全击溃,卫立煌也在四野的强大压力下毫无还手之力,但傅作义却凭借其出色的指挥能力,成功实现了对华北地区的全面掌控,几乎让整个华北成为他的战场。
据说,连白崇禧都深感佩服,曾把傅作义的一些战例当做教材,写下了长篇分析。经过总结,笔者提炼出其中两个关键点:一是主动且机动。正如武林中常说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傅作义善于快速反应,主动进攻,并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压制敌人,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二是能够并敢于夜战。虽然国军普遍不被看作具备夜战能力,但傅作义却不但能在夜间作战,且表现得异常凶猛。比如满城奔袭战,正是在这场战斗中,后来驰骋朝鲜战场的傅崇碧将军便在此遭遇惨败。
另一个名将则是陈明仁,他的成名战役就是四平之战,这场战斗可以说是国军的另一个奇迹。当时,陈明仁手中仅有约一万七千人的杂牌军,其中大部分还是新兵,而他却顽强抵挡了民主联军(即四野)五倍兵力的进攻,坚守四平长达半个月,成功地给敌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约一万三千人。这一战的坚韧与英勇,令所有人惊叹。
要知道,当时张灵甫带领的整编74师是国军的王牌之一,共有三万余人,可在粟裕的十万大军包围下,仅仅三天时间便被彻底摧毁,最终灰飞烟灭。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很多不同之处,例如地形、情况等差异,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陈明仁率领的是杂牌军,而张灵甫指挥的是国军的王牌军。凭这一点,便无法为张灵甫辩解。因此,四平之战无疑是国军的奇迹之一,堪称一项史无前例的胜利。
此役过后,陈明仁的四平之战甚至在国军内部留下了心理阴影。到了1948年,蒋介石在决策时,迟迟不敢进攻锦州,深怕再现四平战役中的意外情况。
傅作义凭借在华北的出色战绩,逐渐一跃成为该地区的统治者,而陈明仁则显得有所不同,尽管他在四平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却反而被视为“罪人”。这是为何呢?
陈明仁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认为一切的根源在于陈诚。根据他的描述,陈诚曾要求蒋介石撤销陈明仁的职务,并开始调查他。这种做法令陈明仁认为,这是陈诚对自己胜利的不满与嫉妒。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陈诚在1947年7月22日的时候,曾提议提升四平之战的功臣,特别是主将陈明仁的军衔,认为他应当由少将晋升为中将。这一提案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毕竟四平之战的胜利确实功不可没。但问题出现在,仅仅八天之后,陈诚便再次向蒋介石提出奖励请求,希望能给陈明仁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并在8月4日再次提出要把陈明仁升任东北第二兵团中将司令官。显然,陈诚当时真心想将陈明仁“收编”到自己旗下,以壮大其土木系的力量。
然而,陈明仁却没有意识到陈诚的这一用心良苦。当他得知自己即将晋升为第二兵团中将司令官时,他却提出自己仍希望保留第71军军长职务,甚至表示想亲自去南京与蒋介石面谈。这让陈诚感到非常不满,认为自己为陈明仁争取了那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感激和回应。
至于蒋介石的态度,我们不得不说,陈明仁确实冤枉了陈诚。蒋介石自始至终并不看好陈明仁,甚至常常公开批评他。在1947年6月15日,四平之战正激烈进行时,蒋介石在日记中批评了陈明仁的指挥能力,认为他“指挥无方”,虽然最后能坚守四平不陷落,但也算是“侥幸”。甚至在之后的一份电报中,蒋介石毫不掩饰自己对陈明仁的排斥,称四平若能获胜,空军才是最大的功臣。
从蒋介石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始终无法容忍陈明仁在四平之战中的突出表现,认为空军的支持才是胜利的关键。对此,蒋介石无视陈明仁的实际努力,将胜利的功劳归功于自己所掌控的空军资源,认为没有自己的英明领导和空军支援,陈明仁怎么可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
然而,蒋介石的这种做法,最终酿成了他自己无法承受的苦果。四个月后,陈明仁被革职,而四平也在失去其指挥后,迅速陷落。曾经英勇抵抗的第71军,仅在短短23小时内便败下阵来,这一差距令蒋介石的面子无光。
由此可见,蒋介石的决策不仅令自己丢失了宝贵的战力,也暴露了他过于自负的领导风格。而这一切,也使得陈明仁最终选择在长沙起义——他意识到,继续为蒋介石效力,不仅无望前途,更是令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