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的历史阶段,蒋介石看似操作得颇为得当,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喊出了明确的口号(目标):在三至六个月内彻底打败中共。他不仅主动发起全面进攻,还针对性地进行了重点进攻,然而,事后揭开真相后,人们才明白,这一切其实只是蒋介石的虚张声势。
正如郭汝瑰所言:“有人认为蒋介石的重点进攻策略是从山东和陕西两翼进行钳形攻势,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如此高超的战略水平。”(出自《郭汝瑰回忆录》)既然如此,为什么蒋介石依然如此自信满满?笔者认为,此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他深深地沉浸在过去的成功经历中。这个观点笔者早有提及,生活在往昔的人通常顽固且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蒋介石正是这样的典型。他在抗战前期对红军进行围剿,尽管接连遭遇败绩,但他心中始终认为近在咫尺的成功在等待着他。“逼迫红军长征,并把他们围困在陕北那片荒凉的土地上”,蒋总以这种逻辑铜墙铁壁似的强调,如果没有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干预,我早已将红军轻而易举地击败。所以,抗战结束后,他依然执意发起内战,可见这套固有的思维方式对他影响深远。蒋介石坚信自身的绝对实力,即便自身损失十万大军,也仅是掉了根汗毛;而他认为对方万一损失一万,就会伤筋动骨。
对此,马歇尔察言观色地提醒了他:“在经过长达八年的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已经岌岌可危,行业和民生百废待兴。如果再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无疑会给国家的财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若战争一再延续,政府财力可能在图谋胜负之前便会崩溃。”然而,蒋介石却自信满满地拍着胸脯回应:“我对短时间内结束战争有信心。”这就是蒋介石表现得有条有理、显得专业的根本原因,他仍旧固守旧有模式,将过往的经验生搬硬套于当前的局势。这亦可解释为何许多国军将领,包括那些著名的将领如薛岳、卫立煌、王耀武等,在解放战争期间都逐渐褪去了光辉。
其次,蒋介石的“国际观瞻”也让他的决策变得极其危险。所谓国际观瞻,指的便是他在抗战时期的淞沪会战中,选择在上海与日本军队展开战斗,纯粹是为了迎合西方列强的目光。这一点在笔者之前的讨论中已有提到,并可查阅相关资料。换句话说,蒋介石更在意的是国际舆论的反馈,而非国内实际情况。这也是为何他对马歇尔虽然心生怨恨,依旧选择听从其在东北停战的原因所在。
蒋介石的这种思维自然影响了他的将领们。谈及一个有趣的事实,大家都熟知的李敖,那个自诩“三十年来读书最多的人”,曾在其节目《李敖有话说》中,通过统计《中央日报》的战报,为蒋介石呈现出如此夸张的战果: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声称消灭了超过一亿的解放军,而在战报中,包括毛主席和朱德在内的解放军高层,自1946年起,每位至少被国军报道击毙十几到二十次。这样的夸张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所谓的观瞻度和喜庆感,反映出一种相互作假的现象。既然蒋介石如此钟情于国际观瞻效果,那么也就顺应其意了,反正夸大战果无损于国家,何乐而不为?在这一片虚构的战绩中,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制定了一个所谓的“剿共时间表”,内容包括对李先念的清剿部署等。
那么问题来了,何以蒋介石在进行全面进攻之际却又突然想起了攻占延安?我们知道,胡宗南在此之前一直渴望攻打延安,却屡次遭蒋介石的制止,原因在于蒋介石明了攻占延安在军事层面上的意义微乎其微,政治上也并未到达时机。可为何在1947年,他的态度却瞬间改观呢?原因其实与重点进攻这一战略毫无关系,而是由于1947年3月10日,美、苏、英、法四国将在莫斯科召开会议,蒋介石深感焦虑,担心斯大林在会上提出的对中共有利的提案。
因此,蒋介石急忙批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所谓想到哪儿打到哪,尽管其意义微不足道,却也为国际舆论增加了一丝热闹。胡宗南在攻占延安后所获得的虚荣战果,皆是沦为这一战略操作的附属品。
值得注意的是,胡宗南的集团一直是蒋介石手中最大的战略预备队,堪称他的底牌。在抗战期间,这支部队几乎没被频繁调动,蒋介石一直在等待一个关键时刻,期待胡宗南的强势进场,借此一举奠定全局。然而,当时若把胡的兵力派遣至东北、山东或华北,必将引发局部战场的重大变化,却因蒋介石对国际观瞻的执着,最终将其用于攻占延安的行动上。
因此,难怪毛主席始终不愿离开陕北,宁愿与胡宗南的部队周旋,哪怕几次处在危险中,依旧坚持拖延住胡宗南。如此一来,胡宗南的部队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战斗功能,给其他战场带来更多的机会。这正是蒋介石所称的重点进攻,不外乎是一种“想到哪儿就打到哪”的感觉。从而不免让郭汝瑰所言,蒋介石根本不具备真正的大战略。
最后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国际观瞻是否真的有用?当然是有的,特别是在面对外敌的时候——这一点,即使不言,关心当今国际局势的人都清楚,简单来说,就是向“金主”展现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是值得投资的最佳选择。因此,蒋介石在抗战期间如此重视国际观瞻效果,并非完全错误,反而是出于必然的考量。
然而,解放战争却是蒋介石主动挑起之事,此时美苏两国明显反对他的做法,他依然执迷不悟地迎合“国际观瞻”,这无疑显示了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的智慧。最终,这也是蒋介石虽掌握着如此巨大的优势,却还是被历史的洪流所抛弃,黯然逃往台湾的深层原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蒋介石的失败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一个固守过去、不顾现实情况并只顾外国反应的人,怎能不被历史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