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人总是习惯性地依赖已知的模式。用一种更为正式的说法,就是总是希望复制那些已经证明成功的方式。即便是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他也未能避免这一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仿佛整个人生都与“火”紧密相连。
诸葛亮初登历史舞台时,便亲自策划了著名的火烧博望坡(尽管史实上,这一事件与他无关,实际上是刘备的功劳)。之后,他又多次以火攻制敌,包括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而火烧上方谷,也是他最后一次亲自参与的火攻行动。当时,老天似乎在与他作对,突如其来的大雨扑灭了火势,而敌人司马懿则借机成功脱逃。
那一战之后,诸葛亮因病重而不得不再次点燃七星灯,试图以此祈求“向天借五百年”的生命延续。然而,由于魏延一时的莽撞,他意外踢倒了主灯,导致诸葛亮的“续命”计划失败,最终也未能逃过死亡的命运,星光在五丈原熄灭。
如果细看诸葛亮的一生,他确实以火起步,也以火作结,整整燃烧了一生!尽管这一切主要出自小说,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依旧未能逃脱这种“火”的命运。
再看蜀汉历史,诸葛亮的影响力和地位更为显著。因他在蜀汉的成功,连三分归晋后的司马炎都成了他的小迷弟,曾感叹:为何自己的手下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人物?搞得自己甚至都忙得几乎要累死……
其实,司马炎只要翻开历史的下一页,就会发现刘禅早已在尝试寻找诸葛亮的“替代者”。甚至可以说,刘禅的心思远不止于此,他不仅希望再现一个诸葛亮,还希望能有第二个赵云!有意思的是,刘禅的“复制计划”似乎有些成效——虽然只成功了一半。
一、复制失败了诸葛亮
之前我多次提到过,若没有诸葛亮,蜀汉几乎不可能成功。毕竟,诸葛亮不仅是蜀汉的政治和军事支柱,他与刘备和刘禅共同组成了蜀汉的三位“顶梁柱”。因此,诸葛亮的死对蜀汉来说是巨大的打击,连刘禅自己也深知,无法轻易找到另一个诸葛亮。
为了寻找一个类似的“接班人”,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废除了丞相职务,宣称“蜀汉只有诸葛亮一位丞相”。虽然之后姜维、费祎、董允等人名义上成为了蜀汉的“丞相”,但他们的职务并没有真正得到诸葛亮那样的权力,这一切也揭示了诸葛亮在蜀汉的独特地位。
同时,诸葛亮的地位还体现在他所开创的“军师将军”职务。此职务最初是专为诸葛亮设立的,而后,曹魏的荀攸和东吴的朱然也模仿设立了类似职务,但这职务的开创者始终是诸葛亮。
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并未轻易将这个职位交给别人,而是将其传给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这一举动显然意味着刘禅对诸葛瞻寄予了厚望,期待他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的英雄。然而,诸葛瞻的表现却未能达到刘禅的期待。
诸葛瞻执掌西川时,虽然民众将许多政绩归功于他,但实际上,他并未能有效约束内政上的黄皓,且与姜维发生了冲突,错失了北伐的机会。在黄皓的煽动下,诸葛瞻最终未能有效支持北伐,反而在钟会、邓艾的进攻中,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因此,可以说,刘禅的“复制诸葛亮”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复制成功了赵云
对于刘禅来说,蜀汉有三位非常关键的人物:父亲刘备、诸葛亮和赵云。而他在寻找这些人物的“复制品”时,除了诸葛亮,他还希望能再现一个赵云。
然而,刘禅并未选择赵云的儿子赵统或赵广,而是选择了他的发小——霍弋。赵云的忠诚和英勇使得刘禅一直将他视为楷模。刘备生前专为赵云设立了“翊军将军”这一职位,这个职务自赵云之后便无人能继承。然而,刘禅继位后,将这一职务授予了霍弋。
霍弋的背景也颇为特殊,他是刘备的重要将领霍峻的儿子。霍峻在刘备入川时,带领军队成功抵挡住了敌人张鲁和刘璋的联合进攻,帮助刘备稳固了后方。刘备去世后,霍弋被收养为刘禅的“发小”,并逐渐成为了蜀汉重要的军事力量。
在诸葛亮北伐时,霍弋得到了历练,而在诸葛亮去世后,霍弋成为刘禅的得力助手,曾被任命为“翊军将军”,并在战斗中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钟会、邓艾进攻蜀汉时,霍弋本有机会带兵回援,然而刘禅未能采纳这一建议。
霍弋最终随刘禅投降,但他依然像赵云一样,用自己的忠诚捍卫了刘禅,直至看到刘禅得到了优待才选择投降。这一举动,足以看出,刘禅的复制计划虽然未能完美实现,但在赵云的继承人——霍弋身上,他的努力还是有了一定的成果。
总的来说,刘禅虽然试图复制诸葛亮和赵云,但最终只成功地复制了霍弋,成就了一个“赵子龙”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