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尴尬的国军名将卫立煌
卫立煌在蒋介石的手下,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尽管他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和陈诚、顾祝同等人平起平坐,但由于他既非浙江人,也不属于黄埔系,因此始终未能获得蒋介石的完全信任。
例如,在北伐战争结束后,虽然卫立煌的功劳不可小觑,但刘峙和顾祝同却相继升任为军长,而他仅仅被安排为副军长。更为不幸的是,蒋介石随后下令副军长不能兼任师长,这一决定使得卫立煌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即担任司令长官的将领,通常会兼任省主席,以实现军政一体化,方便抗战指挥。然而,当卫立煌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时,这一惯例却没有得到遵守。虽然他已被任命为司令长官,但河南省主席的职务却一直被拖延,直到他等了近九个月才得到安排。
然而,蒋介石依然没有真正信任卫立煌,1942年除夕,蒋介石宴请几位重要手下,卫立煌也在邀请之列。此时,孔祥熙也设宴,而宋庆龄和宋美龄也出席了。卫立煌经过考虑后,决定前往孔祥熙的宴会。蒋介石得知后,立刻面露怒色,并非因为卫立煌不尊重他,而是由于蒋介石心中忌讳数字“13”,认为它是不吉利的数字。由于蒋介石邀请了14位客人,而卫立煌的缺席正好造成了“13”的局面,蒋介石便迅速要求秘书加入宴会,弥补这一“数字不吉”的空缺。
这一事件过后不久,蒋介石决定不再让卫立煌兼任河南省主席职务。之后,卫立煌被调任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这一变动倒成了中国远征军的一大幸事。因为前任司令陈诚与美军总指挥史迪威关系紧张,矛盾不断。史迪威觉得,陈诚之所以这么霸道,是因为背后有蒋介石支持,而他只能无奈接受。但卫立煌上任后,他与史迪威的关系逐渐融洽,也因此被史迪威赞誉为“国军中最能干的将领”。
然而,在解放战争初期,杜聿明和熊式辉在东北的合作一度让解放军吃了不少苦头。蒋介石见局势不妙,便将陈诚调至东北,结果局势变得更加混乱。最终,蒋介石又让卫立煌出山,取代陈诚。然而,卫立煌心中不满,甚至抱怨说:“你们争夺权力,搞得一团糟,到头来,烂摊子却交给别人去收拾!”尽管如此,卫立煌依然被推上了前线,继续履行他被安排的职责。
卫立煌的命运可谓颇具悲剧色彩。尽管他是国军中的顶级名将,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却始终处于尴尬的角色中。
二、“不学无术”的卫立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蒋介石多次将卫立煌派往东北,显然是认为他有能力解决问题,否则不会将重任交给他。然而,这却暴露出蒋介石的一个问题——他喜欢插手指挥,做出错误的决策。
如同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即将成功突围,但蒋介石却命令他不能撤退,非要他去救援黄维,这一指令直接导致了杜聿明的失败。而在东北局势上,蒋介石同样亲自干预,导致卫立煌的行动受到严重制约。
1948年9月25日,蒋介石在远程指挥卫立煌未果后,召他到南京面谈,命令他必须西进。卫立煌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深知东北的复杂局势,认为蒋介石的命令完全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结果他决然提出辞职。
蒋介石表面上表现得风轻云淡,内心却愤怒难平。第二天,他又找来顾祝同,重新讨论局势,再次要求卫立煌放弃长春,集中力量援助锦州。卫立煌依然坚持己见,最终遭遇蒋介石的愤怒斥责:“你不学无术!打仗这事没人比我懂!”
卫立煌虽然答应了命令,但内心充满不满。在飞往东北的途中,他曾在北平停留,傅作义接待了他,并聆听了他的一番苦水。尽管傅作义同情他的处境,但并未能改变局势。此时,蒋介石已决定继续指挥,亲自给范汉杰下令,让他带领四十九军向锦州进军。
不久后,蒋介石再度对卫立煌的指挥权进行干涉,最终导致了卫立煌在东北的失败。
三、傅作义:赶紧逃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告一段落,卫立煌的军队被彻底击溃,他从沈阳逃到北平。傅作义再次设宴接待卫立煌,但两人的沉默让彼此都感到心照不宣。卫立煌很快想起了一个细节——蒋介石曾在10月访问过北平。
卫立煌直言不讳地问傅作义:“是不是总裁有过指示?”
傅作义犹豫片刻,最终递给他一份文件。卫立煌接过后,顿时脸色大变,那是蒋介石的手谕,指责他指挥失误,导致东北失陷,并决定撤职查办。
卫立煌深深叹息,抬头对傅作义说:“那就请傅总座执行吧。”
傅作义则微微摇头,劝卫立煌赶紧离开北平,别再回去了。
傅作义知道,卫立煌尽管失败,但蒋介石对他的忠诚无疑,他也明白卫立煌面临的困境。傅作义在此时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再按蒋介石的命令行事,最终劝卫立煌逃离。
卫立煌最终选择了逃亡,前往香港,直到1955年才再次回到中国。而傅作义则在同年率部起义,脱离了蒋介石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