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红军正在长征的途中,经过了草地之后,迅速向腊子口逼近。腊子口是四川通向甘肃的一个关口,其地形异常复杂,一条急流湍急的小河穿过两块悬崖峭壁之间,通行的唯一道路便是这狭窄的空隙。国民党胡宗南部第十四师鲁大昌部的梁应奎率领部队扼守此地,意图阻挡红军的前进。
担任攻占腊子口的先锋部队是红军陕甘支队第四团,由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带领。在深入侦察后,王开湘和杨成武发现敌人防守上存在两大明显弱点:首先,敌军的碉堡没有顶盖,地势高处可对其进行有效攻击;其次,敌军兵力主要集中在正面,而两侧的防守相对薄弱,尤其是峭壁的上方没有敌军防守,峭壁高度达到80多米,并且没有设置任何防护设施。
王开湘和杨成武认为,如果能够绕过敌军的正面防线,趁夜爬上高山,从山顶俯冲下来,用手榴弹攻击敌人碉堡,再配合正面的攻击,腊子口的突破将会变得轻松。为确保万无一失,红军召开了军事民主大会,许多干部和战士纷纷提出各种攻克腊子口的方案。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能顺利爬上那高达80米的峭壁,进行突然袭击。
就在此时,一名被称为“云贵川”的小战士突然站了出来,毫不犹豫地自告奋勇,提出愿意攀爬峭壁。这个“云贵川”来自苗族,在贵州加入红军之前,他经常在家乡爬山采药、打柴,因此拥有出色的攀爬技巧。因为他的口音带有云贵川三省的特点,大家便亲切地称呼他为“云贵川”。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立即展示了攀爬的技巧。他赤着脚,拿着一根竹竿,腰间系着绑腿绳,绳头绑着一个结实的钩子。他利用钩子将岩壁上的树根、岩缝、石嘴等固定点抓住,逐段攀爬,几乎没有停顿,迅速爬到了峭壁的顶端,之后沿着原路返回。当他气喘吁吁地回到大家面前时,微笑着说道:“首长,我没夸口吧!”看到他的敏捷和能力,大家纷纷为他点赞,并称他像是飞燕一般灵活:“行!这个‘飞檐走壁’的任务非你莫属!”
“云贵川”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凭借他从小练就的攀岩技能,迅速爬上了80多米的悬崖,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随后,在王开湘和杨成武的指挥下,红军展开了正面攻击,而“云贵川”带领另一支队伍从侧翼迂回。他先行爬上峭壁,放下绳索,把其他战士和干部们一个个拉上山顶,居高临下,掌控了腊子口的敌碉堡。与此同时,六连的战士们负责从正面进行猛烈的攻击。
天色渐晚,几百名红军战士顺利渡过了湍急的腊子河,利用砍倒的两棵树作为桥梁,平安地抵达了敌人视线无法照射的陡壁处。此时,“云贵川”抢先一步,借助自己的攀爬技巧迅速登上悬崖顶端,接着逐段放下绑腿绳索,让红军的其他成员顺利攀爬。随着队员们的攀爬声、风声以及石子落地的声音,终于,整个队伍全部成功登上了峭壁顶端。
经过长时间的艰难攀爬,红四团在王开湘和杨成武的指挥下,最终成功地攻占了腊子口,为陕甘支队打开了北上的通道。而“云贵川”凭借他出色的攀爬技能,在这场艰难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长征中的英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