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于禁说起
在三国历史上,有两位名将可以说是与众不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位就是于禁,他是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中的首位,位居乐进、张辽、徐晃和张郃之上,一直是曹操军中的核心力量。然而,在襄樊战败后,于禁却投降了敌人关羽。曹操对此深感震惊,甚至在《新三国演义》中作出了那句著名而令人捧腹的台词:“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就算关羽能啃八万个馒头,于禁也不可能投降!”但最终,事实却是他连庞德都不如,居然真的投降了。曹操在《三国志》中评论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这一行为让于禁成了三国名将中的笑谈。虽然后来他回到了曹营,曹丕也表示宽恕,但宽恕和饶恕的区别,显然曹丕并未真心原谅他。于是曹丕让于禁每天欣赏连环画,内容包括庞德如何英勇不屈,自己如何因屈服而羞愧。几日后,于禁精神崩溃,最终死于这番精神上的折磨。更有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批评道,曹丕的做法不仅让人不齿,也让他不配称帝。于禁的一生,最终成为了曹操与曹丕的笑柄。
二、东吴四大都督
第二位另类的名将则是吕蒙,他是东吴四大都督之一。在三国的三大阵营中,东吴的四大都督与曹魏的五子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可以说是同一级别的存在。东吴的四大都督相较于其他两家似乎在统军方面更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孙权的军事才能相对较弱。周瑜无需赘言,他凭借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的格局,是东吴四大都督中最具影响力的那位。不幸的是,周瑜英年早逝,年仅36岁便因病去世。鲁肃则以战略眼光著称,但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不起眼的“老实人”,甚至曾在关羽单刀赴会时受到羞辱。实际上,鲁肃在正史中是个相当狠辣的角色,比如他的箭术极为出色,曾凭一箭击退追击的敌军。至于单刀赴会,历史上正是鲁肃单刀赴会,威逼关羽。在周瑜与鲁肃在世时,孙权始终保持着逐鹿中原的雄心,甚至在与曹魏对抗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吕蒙当上东吴大都督后,孙权的雄心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有人戏言:周瑜在时,东吴能轻松打败曹操百万大军;鲁肃在时,孙刘联盟稳固,曹操束手无策;但吕蒙当了大都督后,孙权竟向曹丕俯首称臣,令陆逊替他擦屁股。由此可见,吕蒙的威望在后人眼中远不如其他大都督。
三、吕蒙破关羽
吕蒙最大的成就无疑是在白衣渡江中背刺关羽,为孙权夺回了荆州。但这一战并未受到人们的认可,反而成为许多人冷嘲热讽的对象。虽然吕蒙在正史中是病死的,但在《三国演义》中却让关羽“附体”吕蒙,替他讨回性命。为何《三国演义》如此处理?背后充满了鄙视。说到吕蒙偷袭关羽,其实也并不是单单因为他得手,事后却再无显赫战绩。东吴虽然短期内得到荆州,但失去荆州后的局势并未有所改观,反而由于失去了信任的基础,吴蜀两国的联盟开始出现裂痕,常常在边境上兵戎相见。与此同时,曹魏坐收渔利。刘晔曾在《三国志》中提到:吴蜀各自保一州,阻山依水,可以互相支援,但若自相攻伐,便会自取灭亡。若没有吕蒙偷袭关羽,刘备根本不会有机会去攻击孙权,东吴在两国联手时还曾有过反攻魏国的机会。可是,吕蒙的短视行为把东吴推进了困境,甚至让后人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四、陆逊败刘备
由于吕蒙背叛关羽,导致了刘备发起夷陵之战。当时吕蒙已死,孙权不得不向曹丕屈服并任命陆逊抵挡刘备的进攻。最终,陆逊以堂堂正正的手段击败了刘备,彻底改变了局势。正是刘备兵败夷陵,才促使他在白帝城托孤,最终去世。虽然陆逊击败刘备,许多喜欢蜀汉的人依然尊敬他,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陆逊是光明正大地打败了刘备,胜得无可挑剔;第二,陆逊具备大局观,懂得调整策略。例如,他追击刘备至永安时,发现难以攻破蜀军,立刻回军准备抵挡曹魏的威胁。当刘备病死后,陆逊意识到吴蜀两国必须再次联盟,否则都会面临灭顶之灾。与吕蒙相比,陆逊的深谋远虑和果断行动显然要更受到后世的尊重。两者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策略上,吕蒙的短视与胜之不武注定了他在历史中的另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