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脱离袁绍
公元196年,即建安元年,汉献帝终于摆脱了李傕和郭汜的控制,开始了他漫长的逃亡之旅,并向天下诸侯发出了紧急求援的信号。当袁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的心情异常复杂。袁绍依靠反董卓之战崭露头角,成为了当时的霸主,而汉献帝却是董卓一手扶植起来的皇帝。若他出手援救汉献帝,岂不是等于背离了他最初的立场?袁绍的谋士们分析出汉献帝的潜在价值,但袁绍依然决定不插手:“让汉献帝多在外面流浪一段时间,我袁绍依旧潇洒自在。”
与袁绍不同,曹操毫不犹豫,立刻派遣曹洪前去救援,并表示自己很快会亲自赶到。与此同时,汉献帝一路颠沛流离,终于回到了已然残破的洛阳,而各路诸侯纷纷赶来救驾,其中以张扬的实力最为强大。当曹操抵达时,才发现他来晚了,若要见到汉献帝,必须先过张扬这一关。曹操灵机一动,想到了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董昭。
董昭曾是袁绍麾下的谋士之一,起初他与荀彧、郭嘉、许攸等人一样,仕途起步于袁绍的阵营,但董昭不同于其他人,他很快便获得了袁绍的重用。然而,袁绍又总是易被他人左右,某些谗言让他对董昭产生了怀疑:听说董昭的弟弟竟然与张邈为伍,董昭自己居然跑到我这里,岂不是两面三刀之人?此番怀疑让袁绍最终失去了对董昭的信任。董昭机智地察觉到袁绍的心意,于是决定脱离袁绍,投向河内的张扬。正是在公元193年,曹操想要通过张扬的领地前往朝见汉献帝,顺势巩固自己的地位。
二、比贾诩还低调和可怕
张扬对曹操并不感兴趣,甚至看不上曹操如此平庸之辈,暗自鄙视着曹操的举动。然而,董昭却极为冷静,他劝告张扬:“曹操虽为袁绍手下,但以曹操的个性,他迟早会与袁绍决裂,提前与他结盟,未必不是明智之举。”于是,张扬和曹操开始了某种形式的交情,而曹操也不得不支付大量的金银马匹来赢得张扬的支持。
时光飞逝,曹操在此后的两年里,依然需要通过张扬才能见到汉献帝,曹操的境遇让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因此,他再次想到了董昭——这一次,他心中充满了不确定,因为董昭是否会继续帮助他呢?然而,当两人重逢时,董昭毫不犹豫地说道:“将军,您带兵讨伐乱贼,帮助了汉室,您即将成就一番伟业。如今,虽然时局复杂,但汉献帝也许会随您去许都,事成之后,天下自有公论。”董昭的表态让曹操无比感动,也让他坚定了心中的决心。
此时,曹操最终能够顺利将汉献帝迎至许都,这不仅仅是曹操个人的努力,更得益于董昭在背后的精心策划和筹谋。董昭的高超智慧让曹操成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与《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情节不同,这一切并非轻松之事,许多诸侯都看中了汉献帝的潜力,曹操的成功是建立在极大风险之上的。董昭能够帮助曹操完成这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正是因为他能够看到未来的风向和变化。
三、荀彧的可怕对手
随着张扬的去世,董昭开始更加活跃地为曹操效力,继续以低调的方式推进曹操的事业。例如,他单枪匹马地前往张扬的部队,通过巧妙的劝说,使得张扬的残部最终归顺了曹操,完成了这一任务后,他又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曹操身后。
在曹操的阵营中,郭嘉和荀彧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尽管这三人都是从袁绍麾下跳槽过来的,但董昭从未与他们争宠。郭嘉负责谋划军事,荀彧则主要协调曹操与汉室的关系,而董昭则继续在幕后默默为曹操提供助力。然而,正是董昭的低调与冷静,成就了曹操的伟业。董昭曾向曹操提议恢复先秦时期的“五等爵位”制度,曹操最初对此深感疑虑:“这个提议对我来说太过冒险,我的地位还不够稳固。”然而,董昭的眼光独到,他解释道:“这不仅仅是个爵位的问题,封地乃是更为重要的象征,只有建立了封地,您才能名正言顺地拥有自己的势力。”
董昭的话深深打动了曹操,这也是他日后称王的根本原因。荀彧一直试图让曹操放弃称王之念,但最终无法阻止历史的进程,曹操依照董昭的建议,终于走上了称王的道路。《三国志》记载:“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这意味着曹操的称王之路,实际上是董昭早已谋划好的。
荀彧的死,某种程度上是董昭智慧的体现。荀彧意识到曹操的转变时,心生悔意,但为时已晚。董昭的布局早已完成,而曹操也顺应历史的大势,开始了他的称王之路。曹操之所以能成功,背后有着董昭深沉的谋略支持,而荀彧则成为了董昭精心操作的牺牲品。
董昭的名字虽不如贾诩和荀彧那样家喻户晓,但他的智慧与决策无疑比他们更加可怕。在曹操的幕后,董昭一直是那个低调的策划者,直到他寿终正寝,活到了81岁,享年高寿,最终善终。
在曹操转投至董昭的阵营后,许攸早早去世,郭嘉英年早逝,荀彧为曹操称王的决定而愤怒自尽,而董昭则在无声无息中,帮助曹操完成了所有的战略布局,成就了一代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