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州的牧场主山姆·麦佛里克并不在自己牧养的牛身上打上烙印。因此,在美国政治圈内,凡是那些不属于任何政党或派系、喜欢独立行事的人,便被称为“独行侠”(即英文中的“Maverick”)。若要在中文中找到一个接近的词汇,或许可以称他们为“政治顽童”。如今,借用这一现代词汇为才华出众的中国古代人物孔融命名,似乎也很恰当。只可惜,孔融最终因为“独行侠”式的个性招来了杀身之祸,甚至连累了自己的妻儿,造成了个人及家庭的悲剧。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二十代后裔。他家中共有七个兄弟,孔融排行第六。在四岁时,孔融与哥哥们一起吃梨,他主动让哥哥们挑大梨,自己挑小梨。大人询问原因时,孔融回答得很有道理:“大孩子吃大梨,小孩子吃小梨。”这一回答令全家人都感到惊讶。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成为了后代教育的经典教材,至今中国的学童都知道他是一个以孝悌著称的典范人物。
当孔融十岁时,他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膺因为平定羌胡有功,受任为河南尹,声望颇高,在京城里,若不是名士或家族亲友,就无法得到接见。孔融好奇心重,决定去李府拜访。门房询问他与李膺的关系时,孔融自信地回答:“与李府尹是通家之好,请为我报一声。”门房通报后,李膺亲自迎接,看见只是一位小孩,便问:“你们家的长辈与我家定有旧交吗?”孔融回答:“没错,我的先祖孔子和先生的祖上李老君(老子)是师友,所以我们家和李家世代交好。”李膺的客厅里宾客满座,大家听了这个小孩如此流利地说着家族之间的联系,都感到十分惊讶。有一位官员陈炜,曾在座上对其他人说道:“孩子虽然聪明,但未必成大器。”孔融立刻回应:“听先生今天所言,想必您小时候也很聪明。”话语中满是机智和敏锐,令在场众人更加惊叹他的聪慧。
孔融13岁时丧父,悲痛过度,甚至爬墙欲自尽,表现出了极大的孝心。时值灵帝时期,党锢之狱再度兴起,许多名士如李膺、杜密、范滂等人都遭到杀害。此时,党人张俭因长期与宦官作对,四处逃亡。在逃亡过程中,张俭的老朋友孔融的哥哥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已经16岁,看出来客脸色忧虑,便自作主张收留了张俭。后来,官府来搜捕,张俭仍在逃,孔融和孔褒都被捉拿。兄弟二人都争着为自己认罪,最终导致孔母的介入,母亲请求替儿子们承担所有罪责。面对母亲的请求,官府束手无策,只得上报朝廷。最终,朝廷判定孔褒被处死,孔融因此获得了“义名”,受到朝廷的重视和任命。
董卓进入朝廷后,孔融被任命为议事郎,常常发表与董卓意见相左的看法。正当此时,黄巾军在山东北海再次起义,董卓便任命孔融为北海相(相当于太守),把他调出朝廷,孔融年仅三十岁。孔融到达北海后,积极推崇儒学,选拔贤能,设置库房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黄巾军再度来袭,孔融驻兵都昌,最终被黄巾军围困。幸得义士太史慈援助,孔融才得以突围,骑马向刘备求援。刘备见孔融亲自来求援,十分惊讶,于是立刻派遣三千兵马救援,解除了孔融的围困。可见,孔融当时的声望已经远高于刘备。
不久后,董卓被诛,汉献帝流亡。外界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袁绍和曹操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两股力量。有人建议孔融与袁绍或曹操结交,但孔融认为二者都有篡夺汉室之心,始终保持独立的立场,拒绝与任何一方建立联系。他的这一立场,虽使他名声大噪,却也注定了他的孤立。
孔融被任命为青州刺史后,袁绍的儿子袁谭进攻青州。孔融面对长达三个月的围攻,士兵仅剩几百人,箭如雨下,但孔融依然从容不迫地坐在书桌前读书。直至青州城被攻破,孔融匆忙逃生,妻儿都被袁谭俘虏。这一事件凸显出孔融追求虚名而忽视实际的性格。
在曹操掌握朝廷实权后,孔融被召回,先后任职将作大匠和少府。在朝廷中,孔融频频发表尊君主、维护仪礼、区分忠奸的言论,这让曹操感到极为不满。曹操逐渐对孔融产生敌意,最终通过郗虑和路粹二人制造了孔融的罪名,指控他言辞激烈、行为不拘、和祢衡等人交往不当。孔融最终因与祢衡的关系被指控而入狱,并被处决。时年56岁。
孔融的子女在父亲死后年幼,仅有九岁和七岁,但他们依旧保持着冷静,表现出不合常理的成熟。当有人告知他们父母遇害时,他们的回答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些话传到曹操耳中后,使得曹操更加决心将他们一并处决。
孔融之死,源于他过于自信,轻视权力的复杂性。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孔融从小就追求虚名,成年后未能学会如何在适当时机保持低调,这种“独行侠”式的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