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征北战的持续消耗了人民的力量,使得与政权相依为命的英雄与智者逐渐失去了民心。眼看着如画的江山已然破败,昔日的美好愿景彻底化为乌有,连同那颗原本雄心勃勃的心也被抛弃掉了。这段歌词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隋炀帝杨广的悲惨一生。尽管人们评价他开凿运河的功过“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然而在民众连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都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又怎会甘心忍受而不反抗呢?
在面对北方战局失控的逆境时,杨广选择了放手自流,乘船顺风前往扬州,尽情享受人生。他对愈发恶化的朝政以及旧都的彻底沦陷心知肚明,却选择了逃避。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有一天,隋炀帝照镜子,轻抚着自己的脖子沉吟道:“这美好的头颈,谁来斫之?”这一番话令旁边的萧皇后感到惊愕,随即杨广安慰她道,人生的苦乐轮回乃是自然法则,无需对此感到忧虑。
在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3月丙辰(阳历4月11日),江都宫内发生了变故,宇文化及等人联合将杨广逮捕。明白自己即将面临末日的他,乞求饮用毒酒自尽,却被拒绝,最终在宫殿内被绳索处死,时年仅四十九岁。萧皇后和侍女们用床板草草为他制作棺材,将其匆匆埋葬于江都宫下。唐朝建立后,他的遗体被迁葬至雷塘,然而那仅仅是一座孤零零的坟墓,少有人前来祭拜。
历史总是会发生让人惊叹的巧合。在2013年,扬州的一位地产开发商杨勇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隋炀帝的坟墓。从血缘上来说,杨勇正是杨广的哥哥,也是昔日隋朝的长子,最终却被杨广赐死。然而,历经1400多年后,杨广的坟墓竟然被杨勇无意中挖掘,仿佛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黑色幽默”。
虽然隋炀帝的墓中没有多少珍贵的财宝,但却出土了一块磨损严重的墓志铭,字迹模糊。经过专家考证,这块墓志应是在隋炀帝的遗骨在唐初改葬时所镌刻并埋入地下的,碑文的撰写者很可能是初唐四家之一的虞世南。
依照墓志上的文字,这块墓志被命名为《随故炀帝墓志》。由于长期受地下水的侵蚀,大部分文字已难以辨识。而与墓志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块边长为63厘米、厚度为18厘米的志盖,墓志的尺寸几乎相同,厚度略薄。
通过现代科技的还原,该墓志呈现出12行阴刻的楷书,约有130字,单个字的大小在1.5厘米左右。这块墓志的楷书笔画细腻、圆润并行,隐含着深邃的内敛之美,锋芒并不显露,字形舒展自然,不少笔画可见隶书的影子。若将其与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进行比较,则能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为专家们推测出自虞世南之手提供了有力依据。
此外,作为从隋朝过渡到唐朝的旧臣,虞世南及其家族曾受到隋代两位皇帝的恩宠,这使得他有更多动机为隋炀帝撰写碑文。在初唐时期,有不少大臣曾为旧主撰写墓志,李密的墓志铭文也由魏徵亲自所书。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