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虎头山,原本只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丘,但因为埋葬着新中国的两位副总理,它渐渐成为了无数人前来瞻仰的名山。这两位副总理,一位是大寨精神的象征陈永贵,另一位则是新中国文化领域的伟大人物郭沫若。
陈永贵是大寨的土生土长的村民,他凭借不懈的努力带领大寨的人民与大自然抗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正因如此,毛主席对他深感敬重,并破格提拔他为副总理。陈永贵的去世后,安葬在大寨,也是理所应当的选择,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然而,郭沫若与大寨看似并没有太多直接联系,那么他为何也选择被埋葬在大寨呢?其实,郭沫若与大寨并非完全没有关系。早在1965年,全国掀起学大寨的热潮时,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曾带领一批科学家前往大寨参观学习。他对大寨的建设精神充满钦佩,甚至写下了一首激情四溢的诗《颂大寨》——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
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
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这首诗展现了郭沫若对大寨的由衷喜爱,也充分表达了他对大寨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赞美。不过,当时的郭沫若并未考虑将来自己死后埋葬在大寨。他曾告诉家人,自己希望安葬在八宝山公墓,毕竟凭借他多年的革命经历和卓越的地位,完全有资格入葬八宝山。
那么,郭沫若为何最终选择了大寨而非八宝山呢?这与他的几段婚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郭沫若的第一段婚姻是由家里安排的,他对此并不满意。结婚仅五天后,他便离家出走,留下妻子独自守寡一生。第二段婚姻则是在1916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了圣路加医院的女护士佐藤富子,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郭沫若还将她的名字改为郭安娜。尽管她是日本人,但她痛恨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深爱着中国,甚至拒绝了法西斯当局强迫她与郭沫若断绝关系的要求。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郭沫若却背叛了她,与另一位中国留学生于立忱发生了感情。于立忱知道真相后十分失望,最终在1937年选择自缢,留下了令人心碎的话:“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郭沫若毅然返回祖国,投身到抗战事业中。在这期间,他再次遇到了他的第三位妻子——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或许是出于愧疚,郭沫若开始百般照顾于立群,二人最终于1938年结为夫妻。周恩来也出席了他们的婚礼,并意味深长地对郭沫若说:“我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姻。”或许是周恩来话语的影响,郭沫若此后再未与其他女人产生任何关系。而于立群也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了郭沫若的贤内助,育有六个孩子。
然而,建国后的岁月并不平静,郭沫若和于立群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痕。特别是在特殊年代,郭沫若受到巨大冲击,他的儿子郭世英被抓捕并遭受了严酷的折磨。于立群十分着急,曾请求郭沫若向周恩来求助,但无论如何,郭沫若都没有写信。最终,郭世英在酷刑下死于非命,而他们的另一个儿子郭民英也因悲伤过度自杀,这给于立群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本就患有精神疾病的于立群,因两位儿子的死去,病情加重,将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在了郭沫若身上,认为是他害死了两个儿子。到了1978年,郭沫若接近生命的尽头,他告知妻儿们自己希望葬于八宝山。但于立群却大声反对,说:“不麻烦党!”郭沫若气急之下说道:“我死后,不要留骨灰,都撒在大寨,肥田!”这或许只是气话,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于立群竟真的照做了。
1978年6月20日,一架飞机缓缓飞临大寨虎头山上空,于立群从飞机窗户中将郭沫若的骨灰撒向了大寨的土地,郭沫若的最后一丝存在与大寨紧紧相连。不到一年后,1979年2月25日,于立群也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在家中自缢,和她姐姐当年相似的死法令人唏嘘。或许,在她的心里,她终究没有原谅郭沫若的背叛与所做的一切。
(参考资料:《郭沫若传》《郭沫若与他的三位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