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总督是重要的封疆大吏,负责管理一省或数省的军政事务。总督的辖区广阔,权力巨大。若朝廷没有有效制约,其权力将如唐代节度使般膨胀,导致“尾大不掉”的局面。要说清代的政治平衡,皇帝确实有其独特的方式。他巧妙地通过对宗室王公、京城各部门和地方督抚提镇的控制,确保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特别是通过限制总督的权力,既设立了巡抚分散其权,又通过八旗驻防将军进行监视。事实上,驻防将军成为了皇帝节制总督的王牌。
总督与驻防将军之间的权力虽然平衡,但仍有较大差异。总督与将军的关系并非一边倒,而是相互监督、制约,从而维持了权力的平衡。那么,在这两个职位的品级和权力相当的情况下,究竟谁的地位更高、更具权力呢?御史曾以两江总督与江宁将军为例,探讨过这一问题。
所谓“两江”,指的是江南和江西两省。康熙初年,江南省划分出江苏和安徽,所以两江总督实际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成为清代九大总督中管辖省份最多的总督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历史上,直隶总督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总督,但在很多时期,实际上两江总督的地位有时超过直隶,总督这两人几乎都处于清代最高权力阶层。
两江总督的起始品级是正二品,雍正之前,各省总督通常还会加上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衔,这里的“侍郎”并非指兵部侍郎。特殊情况下,某些资历特别高的总督还会被加封兵部尚书,例如康熙时期的名臣于成龙,他在江都任职时便拥有兵部尚书头衔。不过,雍正时期,所有尚书的品级都提高到了从一品,并且下令要求两江总督加封兵部尚书,从而使得两江总督的品级与江宁将军逐渐接近。
江宁将军的职位从顺治二年设立开始,至清初便已设为“江宁总管”,最终在顺治十七年定为“江宁将军”,其职务品级为正一品,比两江总督更高。江宁将军一职长期由宗室王公或开国勋贵担任,政治地位显然高于两江总督。然而,到了雍正时期,官制调整后,两江总督获得兵部尚书头衔,从而与江宁将军逐渐平起平坐。乾隆三十三年时,乾隆皇帝令江宁将军的品级降为从一品,直接与加封兵部尚书的总督平级。从此,两江总督与江宁将军的职权几乎持平。
从职务分工上看,江宁将军是武职,其主要职责是管理驻防八旗部队。由于安徽、江西并没有设立八旗驻防区,江宁将军的权力仅限于江宁和镇江的两支八旗兵,总人数大约六千人,且江宁将军并不参与地方民政事务。在清朝的和平时期,驻防将军的职能较为有限,更多是为监视江南士子和绿营而存在。
与此相比,两江总督的管辖范围更广泛,涉及军政、民政、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在两江三省,江督就是一把手。江宁将军仅负责八旗兵的管理,而两江总督不仅有权调动绿营军队,还能指挥自己的督标营,人员总数可达一万四千多人,明显超过江宁将军的兵力。
而在清朝的官制体系中,文官和武官的界限并不像汉人体系那么明确,江宁将军虽然是武职,但也常常能调任为各省总督或高级文职。而且,一旦两江总督升迁,他往往会升任大学士、军机大臣,甚至是各部尚书,这样的职位显然超越了江宁将军所能达到的层次。
进入晚清,随着总督职权不断扩展,加之八旗系统的腐败,驻防将军逐渐成为了形同虚设的职位。曾、左、李、张、袁等大佬担任总督时,驻防将军已经沦为附庸,几乎没有什么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