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兵力如何,面对面与项羽对抗,韩信几乎没有取胜的机会。如果韩信真具备这样的能力,为什么不直接与刘邦共同对抗项羽,直接在正面战场打败他,楚汉战争就能早早结束呢?
从兵力上来看,刘邦的军队绝不比项羽少,后勤补给、人才储备等方面,刘邦也不逊色于项羽。而且,若能再加上被誉为“兵仙”的韩信,刘邦就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占据了优势。如此一来,正面抗敌,完全有机会战胜项羽,但韩信却不可能打败项羽。
韩信的特长是谋略,而谋略的核心在于欺骗。例如,韩信所说的“背水一战”若用在项羽身上,项羽的军队完全可以将韩信的阵型轻松撕裂,背水一战根本不可能成功。实际上,背水一战的过程充满了许多疑点。为何陈余的军队在面对韩信背水阵时,所有部队都出动了?为何他们没有留守营地一部分人?同时,为什么韩信的背水阵能够抵挡住赵军数十万的进攻而没有崩溃?更令人费解的是,韩信如何做到让自己2000骑兵精确地知道赵军何时倾巢而出,迅速夺取赵军的营地?古代没有现代通讯设备,韩信是如何做到这种精确的时间协调?又如潍水之战,韩信如何精确掌握放水的时机?怎样避免汉军被淹,而偏偏让龙且的军队遭遇水灾?
这些问题,按照史书的记载是难以解释的。或许即使是司马迁也无法弄清楚其中的真相。所以,不要总是拿“兵仙”来为韩信辩解。所谓“兵仙”这一称号,来源于明朝文学家茅坤,实际意义有限。
曾国藩曾对史记中有关韩信的部分记载提出质疑。比如木罂渡河破魏,木罂到底能带多少人渡河?还有潍水之战,韩信用沙袋如何能完全堵住河流?这些都存在诸多疑问。
有人认为,韩信若与项羽对抗,他肯定不会使用背水一战,而会采用其他谋略。但问题是,项羽是否真如他们所想的那样,缺乏谋略?在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中,项羽每一场战役都巧妙运用了谋略,取得了胜利。以彭城之战为例,刘邦有56万兵力,防守做得严密无隙,而项羽仅带领3万精骑通过巧妙的迂回战术,从彭城北面突破,突破了樊哙的防守后,再向南折返,出现在彭城的西侧。彭城之战就是一场经典的迂回战术,项羽成功避开刘邦最强防线,直接切断了刘邦的退路。若不是项羽兵力少,刘邦根本无法逃脱。再说巨鹿之战,项羽带领5万人对抗40万秦军,他利用正面进攻与侧面迂回相结合的战术,最终成功击败了秦军,造成了王离军心涣散,最终全军覆没。
项羽的军事才能并非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简单。虽然他最终在政治上败给了刘邦,但军事方面,项羽的战绩依然令人敬畏。他擅长正面攻击与迂回战术,无人能敌,韩信若用谋略去对抗项羽,无疑是徒劳的。项羽的经验、实战技巧完全压倒了韩信。四年楚汉战争,张良与陈平在刘邦身边,为什么刘邦依然无法战胜项羽?答案是谋略根本不起作用,项羽的战术深不可测,完全无法用韩信的计策来对付。
就像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一样,诸葛亮虽然比司马懿略强,但当时司马懿能成功避战,诸葛亮的计策根本无法起效。同样的,韩信在项羽面前,谋略难以奏效,最终只能依靠硬实力。可是,韩信能与项羽的强大实力抗衡吗?
有人认为韩信能根据项羽的特点制定出有效的谋略,欺骗他。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项羽的经验远远超过韩信,他一生参与过70多场战役,战无不胜,只有垓下之战败北。而韩信一生只参加过4到5场战役,论经验,韩信显然无法与项羽相比。
再看垓下之战,韩信率领30万兵力为前锋,被项羽的10万楚军击退,幸得孔将军与费将军及时解围。若是双方兵力相当,韩信几乎没有胜算。整场楚汉战争中,刘邦主战场与项羽正面交锋,而韩信则在北方开辟了第二战线,战斗了魏国、赵国、代国、齐国等国以及项羽的将领龙且。韩信虽然能独当一面,但在与项羽正面较量时,垓下之战仍然是唯一一次。此次,刘邦集合了全天下的诸侯力量,策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才得以一举击败项羽。
因此,若双方兵力相当,韩信根本无法与项羽抗衡。韩信虽然以谋略为主,但与项羽对抗时,谋略很难奏效,最终只能依赖硬实力,而韩信能打败项羽吗?显然不可能。
在军事能力的排名中,项羽毫无疑问位列第一,韩信则位居第二,刘邦排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