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与清朝之间的领土争端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时期,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尽管在1689年和1728年,双方曾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东部和中部的边界线,但沙俄对领土的欲望始终没有停歇。尤其是在1840年以后,随着清朝逐渐衰弱,沙俄开始趁机扩张,先是侵占了东部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土地,又占领了西部51万平方公里的外西北地区。
你可能以为,沙俄的扩张欲望到此为止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东北、蒙古和新疆,依然是他们下一步要争夺的目标。幸运的是,沙俄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遭遇惨败,才暂时中断了其扩张计划。然而,1907年开始,沙俄却主动与日本建立了秘密联系,共同谋划瓜分东北、蒙古等地区。到了1911年,沙俄趁清朝内乱的时机,准备完全控制满洲里,并占领呼伦湖。
从1896年开始,沙俄便在东北地区修建了中东铁路。这条铁路从沙俄的赤塔延伸至海参崴,并经过满洲里、齐齐哈尔、哈尔滨、绥芬河等地。沙俄财政大臣维特提出的计划是,通过修建铁路,逐步蚕食东北的领土,预计花费二三十年完成这项任务。因为维特认为,外东北地区土地广阔、人烟稀少,沙俄可以轻松占领,而东北地区人口已经超过千万,要侵占就必须采取更隐蔽的方式,让东北的经济和物质生活逐渐依赖沙俄。
如果按照维特的计划,沙俄的“黄俄”扩张计划很可能会成功。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突然发动了对清朝的侵略。沙皇尼古拉二世看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决定采取武力,迅速派遣17万大军,在短短三个月内占领了东北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905年日俄战争后,沙俄虽然被迫撤军,但其在东北的野心并未消失。沙俄与日本暗中划分了在东北的势力范围,东北北部依旧在沙俄的影响下。沙俄继续以铁路卫队的形式驻军,同时在东北北部开设了大量工厂、学校、教堂和银行,逐步落实维特的计划。
到了1910年4月,沙俄认为时机成熟,准备全面占领满洲里,并将呼伦湖及周边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清朝虽然已接近垮台,但只要没有正式宣布崩溃,各地官员仍然无法擅自割让领土。然而,沙俄却巧妙利用了1728年《恰克图条约》已久未更新的事实,借此不断制造边境争端。
沙俄大量向满洲里地区转移俄国人,鼓励他们在当地打猎、开矿和放牧,制造出该地属于俄国的假象,并以此为借口要求重新勘定边界。1910年4月,沙俄伊尔库茨克总督府副参领儒达诺夫与清朝呼伦贝尔兵备道宋小濂一起开始勘测满洲里地区的边界。宋小濂依照《恰克图条约》和《阿巴哈伊图界约》,提出以额尔古纳河西岸、海拉尔河口的阿巴哈依图岭凸出处为第63号界碑所在位置,要求以此为勘测起点。
然而,儒达诺夫对此并不认可,不仅要求重新勘定第63号界碑的位置,还强调呼伦湖是额尔古纳河的源头,主张整个满洲里应划归俄国。沙俄此举曾在1860年夺取乌苏里江以东地区时,以兴凯湖是乌苏里江源头为由,强行占领了兴凯湖的大片土地。儒达诺夫显然打算重复这一手段,如果得逞,满洲里及呼伦湖周边大片地区将完全落入沙俄之手。
宋小濂并没有被沙俄的威胁所动摇,坚定地提出了自己的立场。面对沙俄无理的要求,儒达诺夫无言以对,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愤怒之下,儒达诺夫开始威胁宋小濂,要求他按照沙俄的方案行事,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沙俄习惯用威胁来迫使对方屈服,但在宋小濂面前这一招并没有奏效。宋小濂坚决不让步,并向沙俄发出了严正的抗议。
沙俄此时考虑到日俄战争的后遗症,放弃了使用武力威胁的计划。接下来的谈判一直拖到了1911年6月,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协议。尽管清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但宋小濂依然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坚决不让沙俄轻易侵犯领土。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沙俄得知此事后,认为这是乘机从中牟取利益的好机会。他们对清朝的代表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态度,直接对京城施压,要求在满洲里问题上作出让步。面对如此压力,清廷已难以维持立场,开始向宋小濂征询是否能够作出一定妥协。
宋小濂心知清廷已无力再对沙俄进行抗争,最终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决定将额尔古纳河中的沙洲岛屿做出适当让步,保住满洲里和呼伦湖周围的所有陆地领土。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双方最终于1911年12月20日签订了《满洲里界约》,约定清朝将额尔古纳河中的280个沙洲岛屿中的160个划归沙俄,其余的120个保留给清朝。此外,孟克西里洲、阿巴该图洲、巴图尔和硕洲等地,也划归沙俄。
这一条约使清朝损失了约14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也是清朝与列强签订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直到2004年,中国才成功收回了其中约27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临终时,清朝无力抵抗沙俄的进一步侵略。虽然清朝曾多次失去领土,但与沙俄的领土争夺尤为令人扼腕叹息。沙俄占领的东方领土几乎不可能被重新夺回,尤其是外东北地区。其他列强占领的领土,虽然曾有回收的可能,但沙俄对外东北的占领显得更加坚决,令人深感无力。
然而,也不能完全将清朝的失败归咎于软弱的外交。黑龙江将军奕山在没有与沙俄开战的情况下,因几声炮响就畏惧妥协,签订了《瑷珲条约》,让沙俄割走了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满洲里争夺中,宋小濂虽然处于清朝崩溃的边缘,但他依然据理力争,尽最大努力保住了呼伦贝尔的广大土地。
即便如此,面对强敌时,依然有些外交官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捍卫国家利益。就如宋小濂在满洲里问题上的坚持,最终让沙俄的野心没有完全得逞,尽管损失不可避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处境多么艰难,维护国家利益需要每个人的勇气与决心。